梦远书城 > 司马光 >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| 上页 下页 |
濮王札子 |
|
臣闻圣人举事,与众同欲,故能下协人心,上顺天意。《洪范》曰:“三人占,从二人言。”盖国有大疑,则决之于众,自上世而然矣。臣伏见向者诏群臣议濮安懿王合行典礼,翰林学士王珪等二十余人,皆以为宜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,凡两次会议,无一人异辞。所以然者,盖欲奉濮王以礼,辅陛下以义也。而政府之意,独欲尊濮王为皇考,巧饰词说,误感圣听,不顾先王之大典,蔑弃天下之公议,使宗室疏属皆已受封赠,而崇奉濮王之礼至今独未施行,此众人所以怫郁而未为称惬者也。或者恐陛下未能知二议是非,臣请更为陛下别白言之。政府言:仪礼令文、五服年月敕皆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,即出继之子,于所继、所生皆称父母。 臣案礼法,必须指事立文,使人晓解。今欲言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之服,若不谓之父母,不知如何立文?此乃政府欺罔天下之人,谓其皆不识文理也。又言汉宣帝、光武皆称其父为皇考。臣案宣帝承昭帝之后,以孙继祖,故尊其父为皇考,而不敢尊其祖为皇祖考,以其与昭穆同故也。光武起布衣,诛王莾,亲冒矢石以得天下,名为中兴,其实创业。虽自立七庙,犹非太过,况但称皇考,其谦损甚矣。今陛下亲为仁宗之子,以承大业。《传》曰:“国无二君,家无二尊。”若复尊濮王为皇考,则置仁宗于何地乎?政府若以二帝不加尊号于其父祖,引以为法,则可矣。 若谓皇考之名亦可施于今日,则事理不侔矣。设使仁宗尚御天下,濮王亦万福,当是之时,命陛下为皇子,则不知谓濮王为父为伯。若先帝在则称伯,没则称父,臣计陛下必不为此行也。以此言之,濮王当称皇伯,又何疑矣?今举朝之臣,自非挟奸佞之心,欲附会政府,误惑陛下者,皆知濮王称皇考为不可,则众志所欲,亦可知矣。陛下何不试察群臣之情?群臣谁不知濮王于陛下为天性至亲,若希旨迎合,不顾礼义,过有尊崇,岂不于身有利而无患乎?所以区区执此议者,但不欲陛下失四海之心,受万世之讥耳。以此观之,群臣之忠佞邪正,甚易见矣。臣愿陛下上稽古典,下顺众志,以礼崇奉濮安懿王,如珪等所议,此亦和天人之一事也。取进止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