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司马光 >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| 上页 下页 |
善恶混辨 |
|
孟子以为人性善,其不善者,外物诱之也。荀子以为人性恶,其善者,圣人之教之也。是皆得其偏而遗其大体也。夫性者,人之所受于天以生者也,善与恶必兼有之。是故虽圣人不能无恶,虽愚人不能无善,其所受多少之间则殊矣。善至多而恶至少,则为圣人;恶至多而善至少,则为愚人;善恶相半,则为中人。 圣人之恶不能胜其善,愚人之善不能胜其恶,不胜则从而亡矣。故曰:“惟上智与下愚不移。”虽然,不学则善日消而恶日滋,学焉则恶日消而善日滋。故曰:“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”必曰圣人无恶,则安用学矣?必曰愚人无善,则安用教矣?譬之于田,稻梁藜莠相与并生,善治田者,耘其藜莠而养其稻梁,不善治田者反之;善治性者,长其善而去其恶,不善治性者反之。《孟子》以为仁义礼智皆出乎性者也,是岂可谓之不然乎? 然不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。是知稻梁之生于田,而不知藜莠之亦生于田也。荀子以为“争夺残贼之心,人之所生而有也,不以师法礼义正之,则悖乱而不治。”是岂可谓之不然乎?然殊不知慈爱羞愧之心亦生而有也,是知藜莠之生于田,而不知稻梁之亦生于田也。故扬子以谓“人之性善恶混。”混者,善恶杂处于身中之谓也,顾人择而修之何如耳。修其善则为善人,修其恶则为恶人。斯理也,岂不晓然明白矣哉!如孟子之言,所谓长善者也;如荀子之言,所谓去恶者也;杨子则兼之矣。韩文公解杨子之言,以为始也混而今也善恶,亦非知杨子者也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