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司马光 > 司马光文集 | 上页 下页 |
中和论 |
|
〔元丰七年十月三日作〕 君子从学贵于博,求道贵于要。道之要,在治方寸之地而已。《大禹谟》曰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危则难安,微则难明。精之所以明其微也,一之所以安其危也,要在执中而已。《中庸》曰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君子之心,于喜怒哀乐之未发,未始不存乎中,故谓之中庸。庸,常也,以中为常也。及其既发,必制之以中,则无不中节,中节则和矣。是中和一物也。养之为中,发之为和,故曰:中者天下之大本也,和者天下之达道也。智者知此者也,仁者守此者也,礼者履此者也,乐者乐此者也,政者正其不然者也,刑者威其不从者也。合而言之谓之道。道者,圣贤之所共由也。岂惟人哉?天地之所以生成万物,靡不由之,故曰: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 孔子曰: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故曰:道不可须臾离,可离非道也。孔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,民鲜久矣。”又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。日月至焉者,斯已贤矣。”以是观之,能久于中庸者盖鲜矣。孔子曰:“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盖言知夫中和者,无入而不自得,能无乐乎?守夫中和者,清明在躬,志气如神,能无寿乎?《小雅》曰:“乐只君子,邦家之基。乐只君子,万寿无期。”又曰:“乐只君子,邦家之光。乐只君子,万寿无疆。”盖言君子有中和之德,则邦家安荣,既乐且寿也。孔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盖言礼者中和之法,仁者中和之行,故得礼斯得仁矣。 孔子闲居曰:“无声之乐,志气不违,以至于气志既起。”《乐记》曰:“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,以至于不言而信,不怒而威。”盖言乐以中和为本,以钟鼓为末也。商颂曰:“不竞不絿,不刚不柔,敷政优优,百禄是遒。”盖言政以中和为美也。大雅曰:“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无纵诡随,以谨无良。”盖言刑以中和为贵也。子曰:“饭蔬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”又曰:“回也,一箪食,一瓢饮,不改其乐。”《扬子》曰:“纡朱怀金之乐也外,颜氏子之乐也内。”盖言圣贤内守中和,虽幽隐贫贱,不失其乐也。刘康公曰:“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所谓命也。能者养之以福,不能者败以取祸。” 《中庸》曰:“大德者必得其寿。”盖言君子动以中和为节,至于饮食起居,咸得其宜,则阴阳不能病,天地不能夭,虽不导引服饵,不失其寿也。孟子曰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。志至焉,气次焉。故孟子养德,以气言之。盖能谨守中和之志,不以喜怒哀乐乱其气,则志平气顺,德日新矣。故曰:“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”及夫德之成也,沛然不息,确然不动,挺然不屈,故曰“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。”不有道义以充其内,能如此乎?故曰:“配义与道,无是,馁也。”凡人为不善,能欺天下之人,不能欺其心,虽忌而行之,于其心不能无蒂芥焉,然则浩然之气不存矣,故曰:“行有不慊于心,则馁矣。”君子优游从容以养其气,虽不敢忽忘,亦不正以为事,欲其速成,故曰“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长”也。操之则存,舍之则亡,久而无怠,然后自得之,此其所以难言也。 《扬子》曰:“藏心于渊,美厥灵根。”君子存神于内,应务于外,虽往来万变,未尝失其所守,是以百骸治而德本植焉,故曰神不外也。志之所至,气必辅之,君子乘之以为善,小人乘之以为恶,故曰:气者,所适善恶之马也。君子守中和之心,养中和之气,既得其乐,又得其寿,夫复何求哉?孔子曰:“狂者进取。”又曰:“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。”如光之谓矣。虽然,此皆纂述圣贤之言,非取诸胸臆也。夫道犹的也,射者莫不志于的,其中否则未可知也,必俟有道者乃能裁之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