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
史部十五 史评类


  ▼《史通》二十卷

  唐刘子玄撰。子玄即刘知几,以字行也。其书内篇论史家体例,凡三十九篇,今佚其三篇;外篇述史籍源流,与古人得失,凡十三篇。盖子玄官秘书监时,与萧至忠、宗楚客争论史事,发愤而作。故其词往往过激,至《疑古》《惑经》诸篇,更几于王充之《刺孟》《问孔》。然子玄熟悉史例,其所驳诘,虽马、班或不能自解。故自唐、宋以来,史家奉若龟鉴焉。

  ▼《史通通释》二十卷

  国朝浦起龙撰。是书笺释详明,于《史通》注中为善本。惟好臆改旧文,是其一失。《疑古》《惑经》诸篇,不加纠正,反助颓澜,尤文人好异之习也。

  ▼《唐鉴》二十四卷

  宋范祖禹撰。原本十二卷,吕祖谦注之。乃卷析为二,其书摘唐事标题,系以论断,敷陈剀切,于法戒多所申明。

  ▼《唐史论断》三卷

  宋孙甫撰。甫尝改刘昫《唐书》为编年,中系论断九十二篇。后《唐纪》散佚,惟论断以有别本得存。朱子尝称其议论胜《唐鉴》,今观其书亦互有利钝也。

  ▼《唐书直笔》四卷

  宋吕夏卿撰。夏卿尝预修《唐书》,此其预局时所作。前二卷论纪传志,三卷论旧史繁文缺误,四卷为新例须知,即所拟发凡也。宋祁、欧阳修不尽用其说。然《宋史》称其于《新唐书》最有功,《世系》诸表,皆出其手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又载其别修《唐书兵志》三卷云。

  ▼《通鉴问疑》一卷

  宋刘羲仲编。〔案:《宋史》作义仲,乃字之讹。〕羲仲,刘恕子也。司马光修《资治通鉴》,以三国至隋,属恕编次,恕以书往返商榷,羲仲因排纂成帙。朱子《通鉴纲目》,黜魏帝蜀,讲学家以为上继《春秋》。今观此书,则恕已先持此论,不但习凿齿、刘知几也。

  ▼《三国杂事》二卷

  宋唐庚撰。杂论三国之事,凡三十六条,瑕瑜参半。

  ▼《经幄管见》四卷

  宋曹彦约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〔案:宝元二年,始诏以三朝宝训进讲。后讲幄遂沿为故事。〕是书即彦约进讲《三朝宝训》之语,大抵旁证经史,而归之于法戒,能不失启沃之义。

  ▼《涉史随笔》一卷

  宋葛洪撰。凡二十六篇。乃洪解官忧居时,献于时宰之作,故所论皆古大臣之事。

  ▼《六朝通鉴博议》十卷

  宋李焘撰。详载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,而系以论断。盖借史以论南渡时事也。

  ▼《大事记讲义》二十三卷

  宋吕中撰。胪列北宋九朝事迹,而推论其治乱得失之由。皆反复开陈,最为明畅。

  ▼《两汉笔记》十二卷

  宋钱时撰。皆评论汉史。前数卷论颇苛刻,类胡寅《读史管见》;后数卷乃渐近人情,其谓井田封建必不可行,识在南宋讲学诸儒上。

  ▼《旧闻证误》四卷

  宋李心传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驳正宋代私史之讹,皆前列原文,后加考证。心传所作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,于诸书讹异,皆随事辨定。故此书所辨者,北宋之事为多,或偶及南宋,则补《要录》之遗也。

  ▼《通鉴答问》五卷

  宋王应麟撰。所论始周威烈王,与《通鉴》相应;终汉元帝,则与《通鉴》不相应。盖未完之稿本。又以“通鉴答问”为名,而所论乃以尊崇《纲目》为主。名实亦乖,持论刻核,与应麟他书颇不类。疑王厚孙托其祖名,刊附《玉海》。以大旨尚不诡于正,姑以旧帙存之耳。

  ▼《历代名贤确论》一百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盖即《宋史·艺文志》所谓《十七史名贤确论》,南宋人之所作。明刻或题钱福撰者,误也。其书虽坊刻程试之本,而上起三王,下迄五季,诸家史论,搜采颇详。亦未尝不可资参考。

  ▼《历朝通略》四卷

  元陈栎撰。其书论断历代兴废得失,每一代为一篇。伏羲至五代仅二卷,南北宋乃各占一卷,盖详近而略远也。

  ▼《十七史纂古今通要》十七卷

  元胡一桂撰。约括十七史事迹,系以论断。其上起伏羲,殆以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有《补三皇本纪》也。

  ▼《学史》十三卷

  明邵宝撰。取自周至元史事,随笔论断,词义颇为简括。推其以十二卷象十二月,多一卷以象闰;每卷或三十条,或二十九条,以象月之大小,取“日格一物”之义,则殊可不必耳。

  ▼《史纠》六卷

  明朱明镐撰。考订诸史书法之谬,及其事迹之抵牾。上起《三国志》,下迄《元史》。《元史》不甚置可否,自谓仿郑樵《通志》,不敢删削《唐书》之例。其《晋书》《五代史》亦缺而不论,则不知为未成、为佚脱也。其言皆从钩稽本史而来,不似明人之裨贩。

  ▼《国史考异》六卷〔谨案:《总目》此部不存。〕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以所称“明国史”推之,当为明末人也。其书以实录野史及诸家文集碑志,参证同异,而攻驳郑晓《今言》者尤多,所考仅洪武、永乐两朝,疑未竟之稿也。〔案:本书作者实为潘柽章。〕

  ▼《御批通鉴纲目》五十九卷,《通鉴纲目前编》十八卷,《外纪》一卷,《举要》三卷,《通鉴纲目续编》二十七卷

  康熙四十七年,圣祖仁皇帝御撰。朱子约《资治通鉴》为《纲目》,笔削义例,多拟《春秋》。尹起莘、刘友益等多所发挥,而未得要领。经睿裁论定,微旨乃明。金履祥补其前,商辂续其后,亦皆窃取朱子之意,得邀圣鉴,益有折中。

  ▼《御制评鉴阐要》十二卷

  乾隆三十六年,大学士刘统勋等恭录。初敕撰《通鉴辑览》,其中笔削义例,经睿鉴指授者,凡数千条。此八百余条,又皆亲御丹毫,昭垂衮钺,均非馆臣所意及。故统勋等别缮成编,并以《御制通鉴辑览》序文冠于卷首。俾共知圣主持衡,大公至正,用定千古是非之准,而破儒生迂谬之论焉。

  ▼《钦定古今储贰金鉴》六卷

  乾隆四十八年,命诸皇子率内廷诸臣撰。凡历代册立太子事迹三十三条,又附录五传,各系以论断,著其酿衅召变之由,以示鉴戒。并见睿思深远,家法相承,为万世无弊之良规焉。

  右史评类。二十二部,四百零五卷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