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集部三 别集类二·北宋建隆至靖康 |
|
▼《骑省集》三十卷 宋徐铉撰。其婿吴淑编。前二十卷仕南唐时所作,后十卷入宋后作也。铉才思敏捷,下笔即成。故其诗流易有余,深警不足。其文亦沿溯燕、许,不能嗣韩、柳之音。然在五季之中则迥然孤秀矣。 ▼《河东集》十五卷,附录一卷 宋柳开撰。其门人张景编。附录一卷,为景所撰。开行状其文,力涤排偶,转成艰涩。然有宋一代,矫五季之弊,而振兴古体者,开实为之先导。 ▼《咸平集》三十卷 宋田锡撰。原本奏议二卷,文集五十卷。此本并奏议入文集中,仅三十卷,盖残缺之后,又重编也。其奏议为当代所重,诗文皆余事,然亦光明磊落,无淟涊之态。 ▼《逍遥集》一卷 宋潘阆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阆去五代未远,犹乱世游士之余习,故行事不甚拘绳墨,诗亦落落有奇致,皆才气纵横故也。 ▼《寇忠愍诗集》三卷 宋寇准撰。准风节动一世,而诗情清婉,如宋广平之赋梅花。是集为范雍所编,去取颇不苟。如小说和蒨桃诗之类,皆不收也。 ▼《乖崖集》十二卷,附录一卷 宋张咏撰。其集宋代有二本,此本即郭森卿所刻,但佚其年谱一卷耳。咏以不合时宜,故自号“乖崖”。其文乃疏通平易,不为崭绝之语;其诗亦列名《西昆集》中。 ▼《小畜集》三十卷,《外集》七卷 宋王禹偁撰。禹偁尝以《易》自筮,得《乾》之“小畜”,故以名集。明以来,但有写本,近乃有平阳赵氏刻本。《外集》为其曾孙汾所编,久佚不传,此本为河间纪氏阅微草堂所藏,仅存第七卷至十三卷。其诗文始全变五季雕绘之习,然亦不为柳开之奇僻。 ▼《南阳集》六卷 宋赵湘撰。其孙抃编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方回作《罗寿可诗序》,称宋刬五代旧习,有白体、昆体、晚唐体,列湘于晚唐体中,与寇准、林逋、魏野、潘阆并称。今观其诗,虽源出姚合,而无雕镂琐屑之失;其文亦扫除排偶,近皇甫湜、孙樵。 ▼《武夷新集》二十卷 宋杨亿撰。亿集本一百九十四卷,至南宋惟存此集及别集。今别集又佚,惟此集存。凡诗五卷,文十五卷。大致宗法李商隐,而精警不及。要其舂容典雅,不失为治世之音。 ▼《和靖诗集》四卷 宋林逋撰。逋名列《宋史·稳逸传》,虽声华太著,未能鸿冥物外、脱屣世情,然视种放、常秩,终为有别。故其诗修词雅秀,颇有意于求工,而意境尚为澄淡。 ▼《穆参军集》三卷,附录《遗事》一卷 宋穆修撰。修终于颖、蔡二州文学掾,然宋人皆谓之穆参军;犹姚合终秘书少监,唐人皆称姚武功也。宋自柳开初变文体,而其力不足转移风气,自修表章韩、柳,一传为尹洙,再传为欧阳修,而炳然复古,其功实不可没。至其尊崇曹操之类,识有所闇,亦无庸为之讳焉。 ▼《晏元献遗文》一卷 宋晏殊撰。殊文集本二百四十卷,后自删为《临川集》三十卷,《二府集》二十五卷,今皆不传。此本为康熙中胡亦堂所辑,虽篇帙寥寥,然尚存鼎之一脔。 ▼《文庄集》三十六卷 宋夏竦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竦虽奸党,然学问则殊赅博。其文章词藻赡逸,尚有燕、许遗轨。集中所载多庙堂典册之文,盖所长在是体也。录唐诗者,不废沈佺期、宋之问,则竦是集亦不妨就文论文矣。 ▼《春卿遗稿》一卷 宋蒋堂撰。《宋史》本传,称其有集二十卷,世无传本,此本为其裔孙鐄所辑,仅赋一篇、诗三十一篇。胡宿作堂神道碑,称其善作尺牍,思致简诣,时人得之,藏为名笔,今无一篇存矣。 ▼《东观集》十卷 宋魏野撰。野号隐士,而此集题曰“东观”者,野追赠秘书省著作郎,其子以志荣宠也。野在日,名重于林逋;身后装点湖山,供人题咏,则不及逋。其诗沿五代旧格,亦不逮逋之工,而别致逸情,时逢佳处。 ▼《宋元宪集》四十卷 宋宋庠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庠兄弟以落花诗得名,然其诗乃晚唐纤体。集中名章隽句,实不止于斯。其文多馆阁之作,沈博绝丽,与尹洙、欧阳修分道扬镳;譬枚、马、贾、董,体制各殊,而均为一代之作者。 ▼《宋景文集》六十二卷,补遗二卷,附录一卷 宋宋祁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集原非一种,诸书所载,或有《永乐大典》所未收。今编为补遗二卷,轶事余闻又别为一卷附焉。祁撰《唐书》,务为艰涩,又删除骈体,一字不登。其诗文乃博丽典雅,追唐人之格律,无所谓奇险难句者。 ▼《文恭集》五十卷,补遗一卷 宋胡宿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于时文格未变,其骈体典重高华,方轨燕、许。元好问选《唐诗鼓吹》,误收宿诗二十余首。好问精娴声律,非不能鉴别体裁者,知宿诗杂置唐人中,不可辨矣。 ▼《武溪集》二十卷 宋余靖撰。靖不以词章名,诗文亦斐然可观。集为其子仲荀所编。久无传本,明成化中丘浚始自文渊阁录出。卷目与欧阳修所撰神道碑铭合,盖犹旧本。其奏议别为一编,不在集内,今则不可见矣。 ▼《安阳集》五十卷 宋韩琦撰。琦当宋文极盛之时,欧、曾、苏、梅,各辟门径,而于诸人格律之外,直抒胸臆,自成其为琦之文。尝自谓:琦在政府,欧阳永叔在翰林,天下文章莫大乎是。是真能见文章之本矣。故是集所载,词华不在诸人上,而足以笼罩诸人。 ▼《范文正集》二十卷,《别集》四卷,《补编》五卷 宋范仲淹撰。本名《丹阳集》,即苏轼所序。《别集》为綦焕所辑,《补编》则其裔孙能浚所辑。仲淹之文,较琦加意于修词,亦较有儒者气象。盖仲淹之志,在行求无愧于心,事求有济于世,古之儒者不过如斯。不必图太极、衍先天,而后为能闻圣道;亦不必讲封建、议井田,而后为不愧王佐也。 ▼《河南集》二十七卷 宋尹洙撰。邵伯温《闻见录》,谓欧阳修早工俪偶之文,及于河南见洙,乃出韩退之之文学之。然则修以古文倡导一代,其法得之洙也。洙文简严,与修之曲折抑扬,结体迥异,则各有其性之所近耳。 ▼《孙明复小集》一卷 宋孙复撰。本名《睢阳子集》。凡十卷,岁久散佚。此本出自泰安赵国麟家,凡文十九篇、诗三首,附以欧阳修所撰墓志;盖抄录而成,非其旧也。其文不及欧、苏、曾、王之变化,而谨严峭洁,原本经术,亦不失为儒者之言。 ▼《徂徕集》二十卷 宋石介撰。介之学,出于孙复,而更加以迂僻。其作《怪说》以诋杨亿;而作《过魏东郊》诗,深称柳开之功。其文章宗旨,可以想见。大抵倔强劲直,一扫雕绘绮靡之态,是其所长客气太深,名心太急,亦是其所短。其《庆历圣德诗》,启宋一代钩党之祸,尤不可训也。 ▼《蔡忠惠集》三十六卷 宋蔡襄撰。其集屡经校刊,多非旧第。此本与王十朋所编卷数虽合,然亦非原本也。襄本直臣以书法掩其风节,并掩其文章。今观所作,虽未能排突欧、梅,驰骤坡、谷,在北宋诸作者间,亦不失为第二流焉。 ▼《祠部集》三十六卷 宋强至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奏牍曲折疏畅,切中事机,故韩琦章疏多使之属稿。其诗沈郁顿挫,气体颇高。虽当宋文极盛之时,粤镈燕函,不能表异;要非南渡以后,冗长纤琐者所及也。 ▼《镡津集》二十二卷 宋释契嵩撰。王士祯《居易录》称,其诗多秀句,其文则好与辟佛者辨,晓晓然动至数十篇,姑无论其援儒入墨,即以彼法论之,亦嗔痴之念太重,非能解脱缠缚,空种种人我相者。然其于文,则健矣。 ▼《祖英集》二卷 宋释重显撰。其诗多涉禅宗,与道潜、惠洪等专事吟咏者,蹊径少别。然胸怀脱洒,韵度自高,随意所如,天然拔俗。五言体尤往往有九僧遗响。 ▼《苏学士集》十六卷 宋苏舜钦撰。其歌行多雄放,如其为人。近体乃敛为妥贴。欧阳修作是集序,亦极推其古文。盖舜钦虽一蹶不复,抑郁没世,不能与当代作者争雄长,而当代作者,固以为屹然劲敌也。 ▼《苏魏公集》七十二卷 宋苏颂撰。其集与《宋志》卷目相合,盖犹旧本。惟外集一卷,今佚。颂学问淹通,故发为文章,亦清丽博赡,自成一家。其生在宋代文格将变之时,故其体裁亦介于两派之间。 ▼《华阳集》六十卷,附录十卷 宋王珪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附录轶事杂说十卷,则今所续加也。珪不出国门,坐致卿相,无壮游胜览拓其心胸,亦无羁恨哀吟形于笔墨,故其文多台阁之体,其诗善言富贵,当时谓之“至宝丹”。然论其词华,则固二宋之亚也。 ▼《古灵集》二十五卷 宋陈襄撰。其子绍夫编。以所居在侯官古灵村,因以名集。李纲为作集序,称其诗如韦应物,其文如韩愈,论事如陆贽,虽推挹少过,然亦各具其一体焉。 ▼《伐檀集》二卷 宋黄庶撰。庶,黄庭坚之父也。集凡诗一卷、文一卷。诗近体不甚工,古体则力拟昌黎,戛戛独造,实开江西宗派之先。文格亦殊峻洁。旧附载山谷集末,于义未安,今析之别著录焉。 ▼《传家集》八十卷 宋司马光撰。光大儒名臣,不于文章论工拙。然即以文章而论,其气象亦包括诸家,凌跨一代。盖学问、德行、经济,皆文章之根柢也。 ▼《清献集》十卷 宋赵抃撰。凡诗五卷、文五卷。其奏议多有关时政,侃侃不挠,诗则谐婉多姿。盖争天下之大计,自为一事;抒一时之兴会,又自为一事。固不必即景咏怀,皆作理语,而后谓之君子也。 ▼《盱江集》三十七卷,年谱一卷,外集三卷 宋李觏撰。朱子论观文,实有得于经。其不喜《孟子》,犹欧阳修不信《系辞》,意见偶偏,儒者之所恒有。明左赞重刻此书,乃删其疑孟之词,并点窜其文,使改而尊孟,殊为庸妄。然今不得其原本,姑仍赞本录之,而附订其谬焉。 ▼《金氏文集》二卷 宋金君卿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君卿行事,无所考。观集中所与倡和者,如韩琦、范仲淹、欧阳修、曾巩、王安石,皆一时胜流,则亦非孤陋寡闻者。故诗文醇雅,皆有古风。其陈灾事、贡举诸疏,尤为剀切。 ▼《公是集》五十四卷 宋刘敞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敞谈经好与先儒异,然淹通古义,具有心得,故其文根柢训典,具有本原。朱子称其作文多法古,绝相似;又称其文自经书中来,比之苏公,有高古之趣云。 ▼《彭城集》四十卷 宋刘攽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攽与兄敞齐名,敞性醇静,攽则才锋敏捷,词辨隽利,著作亦各肖其为人。然沉酣典籍,文章尔雅,则一也。 ▼《邕州小集》一卷 宋陶弼撰。弼集本十八卷,此其一种。以皆知邕州时所作,故以为名。黄庭坚集有弼墓志,称平生不治细故,独以文章自喜,尤号为能诗。此集不尽所长,略见一斑而已。 ▼《都官集》十四卷 宋陈舜俞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凡文十一卷、诗三卷。舜俞少师胡瑗,长师欧阳修,而友司马光、苏轼,学问具有本原。以不奉行青苗法,一斥不起,气节亦不愧儒者。其文多论时政,其诗多作于谪官后,并自抒胸臆,无依违淟涊之态。 ▼《丹渊集》四十卷,拾遗二卷,年谱一卷,附录二卷 宋文同撰,其曾孙鳌编。拾遗、年谱、附录,皆庆元中家诫之编。同以画竹著名,文章遂为画所掩。核其全集,驰驱于黄、秦、晁、张之间,如骏之靳也。 ▼《西溪集》十卷 宋沈遘撰。遘敏于吏事,而文章亦擅胜场。其制诰温厚典重,得王言之体;诗亦清新。《宋史》本传,称其尝进《本治论》十篇,为仁宗嘉赏,今不见集中,疑尚非完本也。 ▼《郧溪集》三十卷 宋郑獬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《宋史》獬本传,称其文章,豪伟峭整,议论剀切,精练民事。又刘敞称其文比皇甫湜。今观集中与敞书,其古文之法,盖自韩愈来也。 ▼《钱塘集》十四卷 宋韦骧撰。原本十六卷,今佚前二卷。其诗不规模唐调,而颇近自然。杂文雅饬有法度,表启气机流利,已开南宋之先。 ▼《净德集》三十八卷 宋吕陶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陶排击奸邪似刘安世,其深防绍述之祸似范祖禹,以不入洛、蜀之党,故两党皆罕称述之。遗集遂几于泯灭。然越数百年,终能于蠹蚀之余,自发其光,岂非严气正性,足以不朽,故若有呵护者欤。 ▼《冯安岳集》十二卷 宋冯山撰。原本三十卷,与其子懈集合刻。今懈集全佚,山集亦佚其文十八卷,惟诗仅存。山当嘉祐之初,已尽变西昆旧调,故其诗平易条畅,纯为元祐之体。 ▼《元丰类稿》五十卷 宋曾巩撰。世所称唐、宋八家,惟巩集最为残缺,亦最为舛谬。续稿、外集,自南宋已佚。正集一为明成化中杨参所刻,讹漏不可胜乙,又佚其年谱;一为康熙中顾崧龄所刻,稍稍补正,然核以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,其未及校改者犹多。今姑以崧龄本著录,而以何焯所点勘者,厘订其脱误焉。 ▼《龙学文集》十六卷 宋祖无择撰,其曾孙行编。一名《焕斗集》,凡十卷,附《名臣贤士诗文》二卷,《家集》四卷。“家集”者,无择叔祖岊、叔士衡、弟无颇之传记、诰敕,及其侄德恭诗也。无择受经于孙复,学文于穆修,所作皆峭厉劲折,与二人相近。诗题下多有附注,核其文义,皆行所加。 ▼《宛陵集》六十卷,附录一卷 宋梅尧臣撰。原本尚有外集十卷,今已散佚,而别增附录一卷。欧阳修始变诗文之格,佐修变文格者,尹洙、苏舜钦;佐修变诗格者,尧臣也。其诗外槁而内腴,不善学之则枯淡而无味,故苏、黄崛起之后,传其派者差稀。 ▼《忠肃集》二十卷 宋刘挚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挚为朔党之魁,然端劲自持,不预洛、蜀交讧之事,特以不附二党,故当时别目为一党耳。其平生秉正嫉邪,与刘安世相近,故安世为序其集。集中奏议,于是非邪正,辨别至严。杂文亦曲折明畅,不屑为依违掩抑之词。 ▼《无为集》十五卷 宋杨杰撰,赵士㣓编。凡赋二卷、诗五卷、文八卷。其诗率易者近白居易,奇崛者或偶似卢仝;然习与欧阳修、苏轼、王安石游,大致不出元祐之体。其文边幅少狭,然亦习与胡瑗游,故持论颇有根柢。其诗文为二氏作者,不入此集,疑亦瑗之教也。 ▼《王魏公集》八卷 宋王安礼撰。其称魏公,盖郊恩所赐勋封也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文较其兄王安石规模少隘,而亦具有典则。 ▼《范太史集》五十五卷 宋范祖禹撰。世有二本:一本十八卷,为明程敏政摘抄;此本乃原帙也。祖禹平生谕奏,不下数十万言。《宋史》谓其“开陈治道,区别邪正,平易明白,洞见底蕴”。采入本传者十五六篇。然集中所载,大抵湛深经术,练达时务,不但本传所采也。 ▼《文潞公集》四十卷 宋文彦博撰。凡赋颂二卷、诗五卷、文五卷、奏议札子二十七卷。与《书录解题》卷目合。惟补遗一卷,今佚耳。彦博不以诗名,而其诗词意婉丽,多近晚唐,王士祯《居易录》称之。亦不以文名,而其文质实明畅,惟意所如,叶梦得作序尤推之。 ▼《击壤集》二十卷 宋邵雍撰。其诗源出寒山、拾得,然寒山拾得之派,不行于唐,而此集之派,蔓延于南宋。至明代陈献章、庄昶等,以讲学自名者,大抵宗之。 ▼《鄱阳集》十二卷 宋彭汝砺撰。原本四十卷,今已散佚,仅存此诗集十二卷。编次错乱,盖后人所重辑也。其诗颇谐婉可诵,其平生耽于禅悦,故与释子倡和者多。 ▼《曲阜集》四卷 宋曾肇撰。原本散佚,此本乃其裔孙俨所搜辑。前三卷为诗文,末一卷为附录。肇与兄布、巩,俱有名。其立身贤于布,而文章稍不及巩。然耳擩目染,俱有渊源,于巩文亦为具体,惟逊其深厚耳。 ▼《周元公集》九卷 宋周敦颐撰。周子本无文集,至南宋始有掇拾遗文数篇为一卷,缀以附录六卷,称“濂溪文集”者,《书录解题》亦载其名。此本编入《太极图说》《通书》,又大增其附录,遂成九卷。其中《爱莲说》一篇,江昱《潇湘听雨录》,力攻其伪托,然去之则篇页更寡,故仍录焉。 ▼《南阳集》三十卷,附录一卷 宋韩维撰。维尝封南阳郡公,故以名集。《书录解题》作二十卷,此本多十卷,盖陈氏误记。凡诗十四卷,内外制四卷,王邸记室二卷,奏议五卷,表章、杂文、碑志各一卷,手简、歌词共一卷。其中“王邸记室”一目,为他集所无,盖英宗开颖邸时,维掌笺奏所作也。 ▼《节孝集》三十卷,附录一卷 宋徐积撰。其附录,则积事实也。积好为坚苦卓绝之行,不甚合中道,其文亦奇谲恣肆,不主故常。故苏轼称其诗文怪而放,如玉川子。然积诗文虽雅俗杂奏,有似卢仝,而立言多根据经训,不诡于正,则非仝所及也。 ▼《文忠集》一百五十三卷,附录五卷 宋欧阳修撰,周必大编。修之诗文,惟《居士集》五十卷为所自定,其余《别集》《四六集》《奏议内外制集》《从谏集》之类,皆他人掇拾所编。而诸集又有衢州、韶州、浙西、庐陵、京师、绵州、吉州、苏州、闽中刻本,遂致去取不一,文句互异。必大参互考订,合为此集,较诸本特为精善。 ▼《欧阳文粹》二十卷 宋陈亮编。凡一百三十篇。亮本工文,故所去取颇精审。其篇章字句,亦多与集本同异,可互资参考。 ▼《乐全集》四十卷,附录一卷 宋张方平撰。方平天姿绝世,记诵淹博,又练习天下事势,故其文疏畅明快,虽苏氏父子亦为所慑。其终不得与苏氏父子并骛艺林者,即事立就,惟意所如,不以文章为专门也。《宋文鉴》所载方平诸制词,今皆不在集中,盖方平别有《玉堂集》二十卷,今已佚矣。 ▼《范忠宣文集》二十卷,《奏议》二卷,《遗文》一卷,附录一卷,补编一卷 宋范纯仁撰。集凡诗五卷、文十二卷。其末三卷,为国史列传及行状奏议,所载始于治平元年为殿中侍御史,迄于元祐八年再入相,皆旧本也。《遗文》载其弟纯礼、纯粹之文二十八篇。《附录》为诸贤论颂。《补遗》载纯仁尺牍一首,附以制词题跋,皆其裔孙能浚所辑。 ▼《嘉祐集》十六卷,附录二卷 宋苏洵撰。洵集在宋凡四本,曾巩作洵墓志称二十卷,晁氏、陈氏著录皆十五卷,徐氏传是楼绍兴十七年婺州椠本作十五卷附录二卷,又有邵仁泓翻雕宋本与徐本小有异同,亦十六卷。今所传者有两本:一为凌蒙初朱墨版本十三卷,又有蔡士英刻本十五卷。曾巩所志与晁、陈所录,今不可见。以所存四本相较,当以徐氏宋本为近古。今用以著录,而以邵氏宋本互核焉。 ▼《临川集》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。安石集在宋无定本,故或称一百卷,或称一百三十卷,或又称后集八十卷。今所传者,惟此一百卷之本,亦不知何人所编。蔡绦《西清诗话》尝论其误收王禹偁、王珪、王安国诗,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又摘其有所遗漏,然欲观安石之诗文,终不能不用此本也。 ▼《王荆公诗注》五十卷 宋李壁撰。〔案:壁字从土,或从玉者,误。〕所录王安石诗,较本集多七十二首,足证本集之遗漏。其注欲仿任渊之注陈师道、黄庭坚诗。惟渊去师道、庭坚近,又传其轶事者多,易于考明;壁去安石稍远,称述之者亦少,故勿能如其详悉。至于征引故实,则不甚逊渊也。 ▼《广陵集》三十卷,拾遗一卷 宋王令撰。其诗才气奔轶,大抵出入于韩愈、卢仝、李贺、孟郊之间。虽得年不永,未及镕炼归醇,而奥衍纵横,要亦异于龊龊。其文如“性说”诸篇,亦自成一家之言。 ▼《东坡全集》一百十五卷 宋苏轼撰。轼诗文衣被天下,刻本丛杂,较欧阳修集更夥,诸家所纪,不可殚数,今亦不能悉见。大抵以《东坡七集》为最古,以《大全集》分类排纂为易于检寻。此本即从《大全集》校刊,故用以著录焉。 ▼《东坡诗集注》三十二卷 旧本题宋王十朋撰,盖依托也。其分类编次,颇多舛误,注亦不免漏略,颇为邵长蘅所诋。然长蘅补《施注苏诗》十二卷之阙,亦未尝不据此书为蓝本也。 ▼《施注苏诗》四十二卷,《东坡年谱》一卷,《王注正讹》一卷,《苏诗续补》二卷 宋施元之注。国朝邵长蘅、李必恒补,冯景续注。元之所注,在宋代即称善本,而所传不广。康熙己卯,宋荦得其残帙仅三十卷,属长蘅等补之。长蘅并以施本夹注句下者,移聚篇末,又作《王注正讹》,及订正王宗稷《东坡年谱》,冠于首。荦又辑得逸诗二卷,属景续注,共合为一集刊之。 ▼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五十卷 国朝查慎行撰。以宋荦所刻《施注苏诗》旧本黴暗,邵长蘅等惮于校雠,多以臆改,或竟刊削以灭迹,其所补注、补遗,亦多潦草,乃重为考订,以成是编。虽不免尚有舛错,然较荦所刊,则精密多矣。 ▼《栾城集》五十卷,《后集》二十四卷,《三集》十卷,《应诏集》十二卷 宋苏辙撰。《栾城集》为元祐以前之作,《后集》为元祐九年至崇宁四年之作,《三集》为崇宁五年至政和元年之作,《应诏集》则策论及应试之作。四集皆辙所手定,不似东坡集编自众手,故自宋至今,犹未改其原本。 ▼《山谷内集》三十卷,《外集》十四卷,《别集》二十卷,词一卷,简尺二卷,年谱三卷 宋黄庭坚撰。《内集》其甥洪炎编,《外集》李彤编,《别集》及年谱其孙㽦编,词及简尺不知谁编。《内集》与任氏所注本同,《外集》《别集》则与史氏所注本大异,而外集后四卷,凡诗四百余篇皆史注所无。庭坚之诗得此乃全,故今与注本并列焉。 ▼《山谷内集》注二十卷,《外集注》十七卷,《别集注》二卷 《山谷内集》注,宋任渊撰。《外集注》,宋史容撰。《别集注》,容之孙季温补撰。庭坚诗工于用事,翦裁镕铸,点化无痕,注未必尽得所出。至于考订行藏,证明时事,则所得者较多。 ▼《后山集》二十四卷 宋陈师道撰。黄庭坚与师道同学杜甫,然庭坚学杜脱颖而出,师道学杜沈思而入。所谓宁拙毋巧,宁朴毋华,虽非中声,不能不谓之高格。其古文简严密栗,亦不在李翱、孙樵之下。 ▼《后山诗注》十二卷 宋任渊撰。体例与所注黄庭坚诗同。而庭坚出处,多关时事,考核较易。师道声华阒寂,寒饿孤吟,渊一一具考其本事,为尤难也。 ▼《宛丘集》七十六卷 宋张耒撰。据周紫芝《书谯郡先生文集后》,知耒集在南宋之初已有四本:一本十卷,一本三十卷,一本七十卷,一本一百卷。此本与所记四本皆不合,疑后人以残本重编。然较胡应麟所见十三卷之本,则赅备多矣。 ▼《淮海集》四十卷,《后集》六卷,《长短句》三卷 宋秦观撰。敖陶孙《诗评》,谓观诗如时女步春,终伤婉弱。吕本中《童蒙训》,则谓其过岭以后,诗高古严重,自成一家。盖早标新颖,晚洗浮华,自古文人往往如是。其策论神锋俊利,亦少年作也。 ▼《济南集》八卷 宋李廌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文才辨纵横,去苏轼最近,故轼亦最赏之。 ▼《参寥子集》十二卷 宋释道潜撰。道潜性褊寡合,故其诗颇少含蓄。然落落不俗,亦因于此。其集世有二本,卷帙相同,而次序少异。一题三学法嗣广𡧍订,一题法嗣法颖编。考集中有与法颖倡和诗,则法颖本当不失真也。 ▼《宝晋英光集》八卷 宋米芾撰。芾山《林集》本一百卷,散佚之后,岳珂重为编缀,仅得十之一。《书录解题》所载《宝晋集》十四卷,疑即珂本。此本原跋称出吴宽家,已非岳本之旧,而中有从《戏鸿堂帖》增入者,则又非吴本之旧。其以芾宝晋斋、英光堂合为集名,亦嫌杜撰。然考芾诗文者,以此集为备,别有范明泰所刻本,殊漏略也。 ▼《石门文字禅》三十卷 宋释惠洪撰。其论诗喜称黄庭坚,宋人多以为依托。然其才俊异,实亦一时之秀。此集释氏收入《大藏》中,以其天姿聪颖,偈颂诸作,于彼法亦多所悟入耳。 ▼《青山集》三十卷,《续集》七卷 宋郭祥正撰。祥正附王安石,而反为所薄,人不足道。其诗则才气坌涌,在熙宁、元祐之间,能自成一家。王士祯《居易录》记其集写本,仅六卷。此本首尾完具,且别得《续集》,合为一编,亦罕观之秘笈也。 ▼《画墁集》八卷 宋张舜民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舜民慷慨好议论,坐是沈滞,而文集则宋代绝重之。一行于政和,鬻者填巷,虽为蔡京所禁,南渡后仍雕版印行。其诗词每窜入东坡集中,殆由体格相近,致误收耳。 ▼《陶山集》十四卷 宋陆佃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佃本王安石客,而论新法与安石左,故不与政事,惟委以典礼,今集中郊庙诸议是也。其黜郑尊王,虽不尽允,要为根柢于经术,故有驳论,无游词。其诗具有唐音,尤工七言近体。故方回《瀛奎律髓》,称其格与胡宿同。 ▼《倚松老人集》二卷 宋饶节撰。节后为僧,名如璧。原集十四卷,今存者仅此。大半为僧以后所作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称,北宋诗侩,以节为第一。今观是集,游殆不诬。 ▼《长兴集》十九卷 宋沈括撰。括以博物冠一时,不甚以文章著。然学有根柢,所作亦宏赡淹雅,具有典则。惟原本残缺,仅有文而无诗,又史称括在河北西路条上三十一事,集中不载,盖亦佚脱不完矣。 ▼《西塘集》九卷,附录一卷 宋郑侠撰。原本二十卷,明叶向高删为奏疏杂文八卷、诗一卷,又附以本传谥议之类为一卷,重为刊版,原本遂亡。王士祯《居易录》称:“其文似石介,而无怒张叫呶之习;古诗在白居易、孟郊间。”亦据此本言之也。 ▼《云巢编》十卷 宋沈辽撰。原本二十卷,今存十卷,或高布刻三沈集时所并欤。辽文章豪放,无尘俗局促之状;诗尤生峭,与江西宗派为近。王安石、王雩赠辽诗,并以陶渊明为比,蹊径迥别,不知何以云然也。 ▼《景迂生集》二十卷 宋晁说之撰。其孙子健编。别本或题曰《嵩山集》,实一书也。说之淹贯群书,著作繁富。此集盖掇拾于兵燹之余,然据其所存,尚多博奥,不止以文艺为长。 ▼《鸡肋集》七十卷 宋晁补之撰。其弟谦之编。古文波澜壮阔,与苏氏父子相驰骤。诸体诗皆风骨遒上,与张、秦并骛,亦未决后也。 ▼《乐圃余稿》十卷,附录一卷 宋朱长文撰。原集一百卷,南渡后毁于兵。其从孙思求得诗一百六十三首、文二十九首,编为此本,而以志传之类为附录一卷。长文与徐积齐名,积文怪伟,长文则明白坦易,不务为奇崛之言,盖各肖其为人也。 ▼《龙云集》三十二卷 宋刘弇撰。其文不名一格,大都气体宏放,落落不凡,诗则才地稍弱,要亦拔俗。 ▼《云溪居士集》三十卷 宋华镇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学以王安石为宗,且多与蔡京、章惇辈赠答,似非善类。然核诸史传,乃无显状。其文则才气丰蔚,词条畅达,大抵斐然可观。 ▼《演山集》六十卷 宋黄裳撰。其子介编。裳归心道教,自号曰紫玄翁,往往喜作世外语。然其诗文皆骨力苍坚,大旨不诡于经训。 ▼《姑溪居士前集》五十卷,《后集》二十卷 宋李之仪撰。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称之。仪尺牍最工,然他作亦神锋俊逸,具苏轼之一体。轼尝题其诗后,有“每逢佳处辄参禅”句,注家谓讽其艰涩。今观其诗,实无郊、岛钩棘之态,知为附会其说矣。 ▼《潏水集》十六卷 宋李复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文醇正而通达,如论扬雄不知道,识在北宋诸儒上;论井田兵制不可复古,识尤在南宋诸儒上。其余奏议,亦多指陈利弊,不失为有用之言。 ▼《学易集》八卷 宋刘跋撰。学易,其堂名也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文简劲有法度,其诗多作黄、陈体。而吕本中《江西宗派图》中,不列其名,殆以其父刘挚与蜀党门户不同欤。 ▼《道乡集》四十卷 宋邹浩撰。其子柄、栩同编。原本三十卷,此多十卷,盖后人所分也。其古诗似白居易,律诗似刘梦得,惟学出伊洛而喜谈禅悦,又兼取王氏新说,持论不能尽醇。要其大节,不愧师门,不必争得失于语录中也。 ▼《游廌山集》四卷 宋游酢撰。文仅七首,诗仅十三首,其余则杂取其经解语录,裒合成编。盖后人掇拾而成,实非古本。姑以其宋儒绪论,录备一家尔。 ▼《西台集》二十卷 宋毕仲游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苏轼集中有举仲游自代状,称其学贯经史,才通世务,文章精丽,议论有余。今观是集,信非溢美。 ▼《乐静集》三十卷 宋李昭玘撰。昭玘以党籍废弃,清净无营,其人品最高,其文皆光明洒落,无掩抑不吐之态,亦无愤郁不平之气,尤不可及。 ▼《北湖集》五卷 宋吴则礼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诗格力峭拔,务脱陈因,杂文亦谨严有法。 ▼《溪堂集》十卷 宋谢逸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《江西宗派图》二十五人,逸兄弟并与其数。吕本中称其才力富赡,刘克庄《诗话》则谓其轻快而欠工致,不以本中之言为然。今观其集,虽稍伤寒瘦,而时露清新。上方黄、陈则不足;下比江湖诗派,则沨沨雅音也。 ▼《竹友集》十卷 宋谢薖撰。世所传本仅四卷,此本为明谢肇淛自文渊阁抄出,乃完帙也。凡诗七卷、文三卷,王士祯《居易录》称其诗“清逸可喜,然于涪翁沈雄豪健之气,去之尚远”。于所长所短,均为定评。 ▼《日涉园集》十卷 宋李彭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刘克庄《诗话》称,彭博览强记,独惜其诗拘挛少变化,今观是集,克庄之论为允。然边幅虽狭,而颇有锻炼磨淬之功。 ▼《灌园集》二十卷 宋吕南公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南公在熙宁中耻为新学,竟高蹈不出其论文宗旨具见与江秘校书中,自命未免太高。然观其所作,戛然自异,亦可谓不汩于流俗者矣。 ▼《庆湖遗老集》九卷 宋贺铸撰。其子檩编。原本前集九卷,皆元祐己卯以前作;后集十一卷,皆己卯后作。今惟存其前集。铸以小词得名,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,则谓其诗文皆高,不独工长短句。今其文已不可考,其诗则工致修洁,时有逸气,不愧游之所称。 ▼《摛文堂集》十五卷,附录一卷 宋慕容彦逢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绍圣初,始立词科,彦逢首中其选。官侍从十有五年,一时典册多出其手。乃丽词不乏,谠论殊稀;《宋文鉴》一字不登,殆非无意。然彦逢没于政和七年,未尝乱政;其文章温雅,亦尚有前辈典型。 ▼《襄陵集》十二卷 宋许翰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翰虽与蔡绦游,而持论乃不附蔡京。南渡以后,又能排击黄潜善,尚不失为正人。亦颇究心经术,故文章颇有根柢。惟请以扬雄配享孔子一书,为大纰谬耳。 ▼《东堂集》十卷 宋毛滂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滂反复于蔡卞、曾布之间,人殊诡薄。其诗文则才气俊迈,与李廌足以对垒。 ▼《浮沚集》八卷 宋周行己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行己受业于程子,为永嘉学派之宗。其文章明白淳实,亦具有儒者气象。盖行己虽讲学之家,与曾巩、黄庭坚、晁说之、秦观、李之仪多相倡和,尤倾挹于苏轼,故能不以语录为文云。 ▼《刘给事集》五卷 宋刘安上撰。其诗酝酿未深,而格意在中晚唐间,颇具风致。其文亦修洁自好,无粗犷之习。不但排击蔡京,以风节著也。 ▼《刘左史集》四卷 宋刘安节撰。其文多明白质实。经义十七篇,皆当时程试之作,即八比之权舆也。 ▼《竹隐畸士集》二十卷 宋赵鼎臣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鼎臣与王安石、苏轼相唱和,故诗文皆具有门径。其诗属对工巧,多若天成,记问赅博,驱遣如意之故也。 ▼《唐子西集》二十四卷 宋唐庚撰。原本二十二卷,汪亮采重刊,以《三国杂事》二卷附入,故为二十四卷也。庚与苏轼同里,而颇不满于苏轼。然其诗文实毅然有以自立,其不肯步趋乡先辈,亦有所恃也。 ▼《洪龟父集》二卷 宋洪朋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原集诗仅一百首,今乃得一百七十八首,疑所据非黄君著本也。朋为黄庭坚之甥,虽不幸早夭,而授受有源,实能酷似其舅。 ▼《跨鳌集》三十卷 宋李新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新早从苏轼,晚颂蔡京,其反复更甚于毛滂。其杂文以俪体入散体,亦颇不入格。其诗多气宇开朗,无南渡后啁哳之音。 ▼《忠愍集》三卷 宋李若水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诗文皆所造不深,然光明俊伟之气,自不可掩。忠臣孝子之文,固不与词人争字句之工也。 ▼《忠肃集》三卷 宋傅察撰。其孙伯寿编。察奉使不屈,舍生取义,为北宋完人。其诗学韩愈而未成,其文亦多应俗之作。盖兵燹后,掇拾残剩,皆不足传。以察之人,传其集耳。 右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。一百二十二部,三千三百八十一卷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