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范仲淹 > 范文正公集 | 上页 下页 |
赋林衡鉴序 |
|
人之心也,发而为声;声之出也,形而为言。声成文而音宣,言成文而诗作。圣人稽四始之正,笔而为经;考五声之和,鼓以为乐。是故言依声而成象,诗依乐以宣心。感于人神,穆乎风俗,昭昭六义,赋实在焉。及乎大醇既醨,旁流斯激,风雅条散,故态屡迁,律吕脉分,新声间作。而士衡名之“体物”,聊举于一端;子云语以“雕虫”,盖尊其六籍。降及近世,尤尚斯文。律体之兴,盛于唐室。贻于代者,雅有存焉。可歌可谣,以条以贯。或祖述王道,或褒赞《国风》,或研究物情,或规戒人事。焕然可警,锵乎在闻。国家取士之科,缘于此道。九等斯辨,寸长必收。其如好高者鄙而弗攻,几有肴而不食;务近者攻而弗至,若以莛而撞钟。作者几稀,有司大患。虽炎炎其火,玉石可分;而滔滔者流,泾渭难见。曷尝求备,且务广收。故进者岂尽其才,而退者愈惑于命。临川者鲜克结网,入林者谓可无虞。士斯不勤,文何以至?撰述者既昧于向趣,题品者复异其好尚。绳墨不进,曲直终非。 仲淹少逰文场,尝禀词律,惜其未获,窃以成名。近因余闲,载加研玩,颇见规格,敢告友朋。其于句读声病,有今《礼部之式》焉。别析二十门,以分其体埶。叙昔人之事者,谓之“叙事。”颂圣人之德者,谓之“颂德。”书圣贤之勋者,谓之“纪功。”陈邦国之体者,谓之“赞序。”缘古人之意者,谓之“缘情。”明虚无之理者,谓之“明道。”发挥源流者,谓之“祖述。”商搉指义者,谓之“论理。”指其物而咏者,咏物。述其理而咏者,谓之“述咏。”类可以广者,谓之“引类。”事非有隐者,谓之“指事。”究精微者,谓之“析微。”取比象者,谓之“体物。”强名之体者,谓之“假象。”兼举其义者,谓之“旁喻。”叙其事而体者,谓之“叙体。”总其数而述者,谓之“总数。”兼明二物者,谓之“双关。”词有不覊者,谓之“变态。” 区而辩之,律体大备。然古今之作,莫能尽见。复当旅次,无所捡索,聊取其可举者,类之于门。门各有序,盍详其指。古不足者,以今人之作者附焉。略百余首,以示一隅,使自求之,思过半矣。虽不能贻人之巧,亦庶几辩惑之端。命之曰《赋林衡鉴》,谓可权人之轻重,辨己之妍媸也。 所举之赋,多在唐人,岂贵耳而贱目哉?庶乎文人之作,由有唐而复两汉,由两汉而复三代。斯文也,既格乎雅颂之致;斯乐也,亦达乎韶《夏》之和。臣子之心,岂徒然耳。若国家千载特见,取人易方,登孝廉,举方正,聘以伊尹之道,策以仲舒之文,求制礼作乐之才,尚经天纬地之业,于斯述也,委而不论,亦吾道之志欤! 时天圣五年正月日,高平范仲淹序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