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论语集注,南宋朱熹撰。十卷。此书大略本程氏学,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,间断以己见。其编著历四十多年。早在当朱熹年三十四岁时,就编成《论语要义》,其本不传。至四十三岁,复取二程、张载及范祖禹、吕希哲、吕大临、谢良佐、游酢、杨时、侯仲良、尹焞、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,荟萃条疏,名曰《论孟精义》。其后,又约其精粹妙得本旨者为《集注》,又疏其所以去之意为《或问》。时年朱熹四十八岁。 《论语集注》之最后定稿,虽征引诸家,自汉以下,凡三十余人,但其自出心裁,无所羁牵,于二程门下诸人,多所摒弃。而所引诸家,亦或因其说有病,而于增损改易。《集注》之作,考据与义理并重;固然重义理发挥,但也注意文字训诂,而不拘泥于名物训诂。后与《大学章句》、《中庸章句》、《孟子集注》合刊,名为《四书集注》。在历史上影响很大。 (2023-1-16,A,校) |
|
| ·论语序说 |
| ·读论语孟子法 |
| ·学而第一 |
| ·为政第二 |
| ·八佾第三 |
| ·里仁第四 |
| ·公冶长第五 |
| ·雍也第六 |
| ·述而第七 |
| ·泰伯第八 |
| ·子罕第九 |
| ·乡党第十 |
| ·先进第十一 |
| ·颜渊第十二 |
| ·子路第十三 |
| ·宪问第十四 |
| ·卫灵公第十五 |
| ·季氏第十六 |
| ·阳货第十七 |
| ·微子第十八 |
| ·子张第十九 |
| ·尧曰第二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