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谢觉哉1884年出生,湖南宁乡人。名维鋆,字焕南,别号觉哉,亦作觉斋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3年,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。长征后,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、参议会副议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内务部部长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。 谢觉哉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杰出的社会活动家、法学界的先导、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。他是著名的“延安五老”之一,也是著名的学者、教育家和新闻宣传家。逝世于1971年6月15日,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。 |
|
| ◇第一章 勤奋的少年 |
| ·堆资山村 |
| ·求学于小金陀馆 |
| ·从有神论到无神论 |
| ◇第二章 反封建的秀才 |
| ·“不是父母在,决不干这事” |
| ·据理救穷人 |
| ·“未必生来是野流” |
| ◇第三章 革命民主主义者 |
| ·从学医到弃医 |
| ·新文化战士 |
| ·宁乡“四髯” |
| ·主编《湖南通俗报》 |
| ◇第四章 加入中国共产党 |
| ·新民学会新会员 |
| ·秀才——共产党员 |
| ·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|
| ◇第五章 从上海到洪湖苏区 |
| ·主编《红旗》和《上海报》 |
| ·斥“左”倾危害 |
| ·洪湖遇险 |
| ◇第六章 在红都瑞金 |
| ·毛泽东的好助手 |
| ·参与制定革命法规条例 |
| ·人民的秘书长 |
| ·梅坑惜别 |
| ◇第七章 长征老战士 |
| ·转折关头 |
| ·雪山草地只等闲 |
| ◇第八章 初到陕北 |
| ·“稳睡恰如春夜暖” |
| ·初行民主选举 |
| ·初创司法制度 |
| ◇第九章 特殊使命 |
| ·赴兰就任 |
| ·旧谊新情 |
| ·洛川会议的春风 |
| ·“牛皮糖” |
| ·共产党的挚友 |
| ·营救失散的红军西路军人员 |
| ·蒋介石的“换马”阴谋 |
| ·足迹遍兰州 |
| ·发扬校训精神 |
| ·建设“三三制”政权 |
| ·和党外人士交朋友 |
| ·为改善边区经济献策 |
| ·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位老模范 |
| ◇第十章 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 |
| ·延安精神的热情传播者 |
| ·《六十自讼》 |
| ◇第十一章 从延安到北京 |
| ·成立宪法研究会 |
| ·撤离延安 |
| ·纠正土改中“左”的偏向 |
| ·重返河西 |
| ·为新中国的立法工作开路清基 |
| ◇第十二章 首任内务部长 |
| ·“不许饿死一个人” |
| ·重视政权建设 |
| ·访问老根据地 |
| ·“您这个老同志真好” |
| ·访问两个故乡 |
| ◇第十三章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|
| ·上任的第一个声明 |
| ·开卷有益 |
| ·一封保价信 |
| ·“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” |
| ·为人民“司”法 |
| ·“身多疾病思田里” |
| ◇第十四章 青年的师表 |
| ·“青年人是革命的财富” |
| ·“青年人要立志” |
| ·“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” |
| ◇第十五章 杰出的新闻战士 |
| ·新闻和革命熔为一体 |
| ·编辑记者的良师益友 |
| ·来自实践的办报论述 |
| ◇第十六章 最后的岁月 |
| ·“病鹤倚巢思展翅” |
| ·“生前多见面,死后少伤神” |
| ·“铁样胸怀绵样肠” |
| ·日记 |
| ·封锁不住的怀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