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张恨水 > 人迹板桥霜 | 上页 下页


  二 一个苍白头发的老人

  建筑公路的人,他们就利用了这种地势,将路线兜大圈子,可以把汽车送到山顶上来。但他们为什么要费这大的劲,把汽车送到山顶上来呢?那就是为了黄桷垭这地方,在抗日战争时期,是个极大的疏散区,重庆当时的所谓人物,在这里住家的很是不少。而且还有一家公使馆呢,不过既有大人物,也就有小公务员。因为大人物住到这里,虽然是有落难的意味存在其中,而他旧日的部下还是要跟着。这里还有一个特点,流浪到重庆的东北同胞喜欢在这里住。在黄桷垭路上走,常常可以听到东北口音的话。到过东北的人,在四川听到这种口音,就会联想到“九一八”。人家为了国家民族,跑到这山城来,那真是走了不短的路程。所以就在这种口音里,发生了下面的悲喜剧。

  林孟超教授,是个五十将近的人。有一天为了到黄桷垭来寻访一位老友,特地由重庆起早过江,慢慢地来爬这个几千级的山坡。因为他坐不起滑竿,只凭了一根手杖协助了走,他就不能不把时间浪费了。每爬一段山坡,他就在路边找块石头坐着。坐个十来二十分钟,他又开始走上一段。歇着走着,约莫是费了两小时的工夫,他也就快把这段路程走完了。抬头仰看着缝里,已露出了若干人家的屋脊,站在路边上,他把敞开了胸襟的旧棉袍子索性脱了下来,搭在肩上,头上的旧呢帽子,他握在手上当扇子摇;张开了口,只管喘气。那胸脯还是不住地闪动着。他想着反正是到了,上去就是平地,不要在街上遇到朋友,还是面红耳赤,不如在这里休息得健旺了,然后再向上走,主意打定了,四处张望一下,正是路边大松树下面,有一块平整干净的石头。他将帽子、袍子放在石头角上,然后掉转身向上下望着。两手叉住弯曲着的大腿,闲望着上山的人消遣。有个卖广柑的贩子,扛了背兜在面前经过,这就把他叫住,买了几个橘子,慢慢儿地剥着吃。吃到第三个橘子的时候,有个苍白头发的老人,嘴上带着短胡子,肩上扛了一只米袋,一跛一跛,闪到了面前。他似乎精疲力竭,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阶段,歪歪倒倒地站住了脚,肩膀一斜,把米袋溜了下来。然后他伸直了腰,哎呀了一声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