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张恨水 > 人迹板桥霜 | 上页 下页
三三


  三十三 此中有人,呼之欲出

  张作舟道:“我是这样说了的。她说,小病不用瞧了。她不爱吃药。”林孟超听着,料定了是人家完全拒绝,便道:“既是李小姐身体不舒服,就改日再见吧。”说着,他收拾了皮包,就告辞而去。见到朱子经,他也只是说去晚了,李小姐已经上课去了,也不多说。不过他总疑心是自己过虑,又继续地向张家看了几次病。过了五六日,病人都好了,张作舟并没有提到过李小姐,自也不好意思再问。黄桷垭这个几千级的山坡,也爬得够了,继续地来,实在也没有那股勇气,把追求李小姐的事就丢到九霄云外。

  他恢复了教书,坐小茶馆,看报的平常生活,约莫是相距了十天。在报纸副刊,看到五个字特别射人眼睛的题目,乃是《人迹板桥霜》。再看下面作者的署名,恰又是那位李乐天小姐。连忙捧着报细看那文时,是一篇散文,约莫有两千字。这就从头至尾仔仔细细地看着。文字是写得不坏,觉得很有几段里面是“此中有人,呼之欲出”,于是看了再看。看了不够还放到小书桌上去,在那可注意的地方,用墨笔勾勒圈点出来。在这些勾勒圈点当中,有一段文字,尤其令人迷惑。那文字这样地说:

  我爱那桥上的一抹白霜,在一条人行路上,像是块玉板。但在这残风晓月之下,悄无人影之间,这玉板印下一行人的足印,实在让人看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凄滋味。这是谁印下的足印,冲着这晓寒,冒着这宿雾,他是去求名,去求利?那是很平庸的行为。他是为人类服务的,他是为了去求知识,那就很可念了。甚至是他是去访他的朋友,也有些月夜访戴程门立习的清高意味,也是胜于求名求利的。我经过那霜桥,我曾踌躇着不肯放下脚去,免得再留下一行足印,更染污了那清白。然而我为了衣食,我不能不踏过这板桥,残破了那玉板。我曾很感慨地在板桥上写下人迹板桥霜五个字。我不知道那位踏霜的人,是不是看到这五个字,假使他看到了,他会有些共鸣吗?这让我回忆到一件事。江南是冬季多霜的。我有一位女同学,她曾踏过我门前的溪桥,带着板桥上的清霜,走进我的竹篱笆门。她并无所求,她只听到说我由学校回家了,怕我早上又出门去,特意冒着晓寒来看我。这友谊是太深厚了,那真不是桃花潭水三千尺所可比拟的。我门前板桥霜上,朋友的足印,每行,每个,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