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张恨水 > 秋江 | 上页 下页


  ▼第三章 借庵读书

  这已经是七月尾的天气,早起晚歇,虽是江南,也有一点儿凉意。水云庵里本来树木丛密,早上起来,有点儿西南风的习习秋意,加上人一念经,静中过着,越发地凉了。老尼法成在大佛殿上完了早课,打算早上,趁上这股凉气庵前庵后看看,忽然马铃响,冲破了寂寞。

  老尼看时,一人牵了马已经走进大门,仔细一看,原来是王安。

  老尼打着稽首道:“原来是王哥,好久不见,想必是公事很忙吧?”

  王安也施了礼,答道:“是,公事很忙。今天到贵庵来,也是为了公事。”

  老尼道:“也是为了公事。请到知宾室里,慢慢地谈话吧。”

  于是等王安拴上了马,就引到知宾室里来坐。有人泡上了茶。老尼引他在来宾椅子上坐下,自己侧面相陪。

  王安这就把王有守的官司详细说了一遍,随后道:“知府恐怕你们知道了消息,放心不下,所以命我来告诉一声。”

  老尼连忙稽首,因道:“这倒真是多谢。回头大佛殿上焚香,请菩萨多多保佑知府身体康健。”

  王安道:“妙常仙姑那里,请老师父告诉一声,知府说,有他在任上,请放宽心。”

  老尼道:“好,我一定转告。多谢知府挂念。”

  王安随后又问了些庵里情形。老尼吩咐厨房里煮了汤饼,让王安吃饱。王安然后告辞而去。

  ①汤饼:即煮面。作者注。

  老尼法成一想,真有王有守这种事。尼姑年轻,以后少出面也罢。因此悄悄地告诉了妙常。以后庵中有什么大会,少出来为是。妙常称是。她心里想着,这倒正合我意。谁想在大会上出来呢。

 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快。这是八月初头,那桂花树已经有些早枝,慢慢暴出了黄色的嫩花。那些经过门外的人,都闻到一种幽香。大家都说好香呀。

  一天上午巳牌时分,法成正在大佛殿上张罗菩萨面前檀香。忽然道全进来报告道:“师父,门外有人求见。”

  老尼道:“他姓什么,是来赏花的吧?”

  道全道:“他说他来拜师父。问过贵姓,他说姓潘。”

  老尼道:“多大年纪?”

  道全道:“二十开外。”

  老尼道:“哎哟!这是我侄儿来了,快快有请。”

  道全称是,她转身出去通知。一会儿进来一位青年。他头戴了远游巾,身披蓝衫,面是长圆形,眉目八字分开,五官都很齐整,像画的一样。后面跟了一个书童,挑了一担行李。

  老尼在大殿檐下站立,便道:“来的莫非侄儿。”

  那少年道:“姑母,正是你侄儿必正。”说着,走进殿来,便要下拜。

  老尼道:“此是大佛宝殿,到此应对佛叩头,然后再对人讲老幼之礼。”

  潘必正听了,就在蒲团上先对佛拜上三拜。然后请老尼站在上手,又拜上几拜。回头看那书童,担子歇在外面,正在四处张望。

  潘必正道:“进安进来,先对佛磕过头,然后见姑奶奶。”

  进安听说,就进佛殿先后叩头。

  老尼道:“此地不是讲话之所,侄儿随我来吧。”

  于是引潘必正先向她屋子里走去。这里一带云廊,曲折通至观音堂。推门进去,只见坐北朝南二间正屋。两旁两间都垂了竹帘。正中一间,靠壁悬了观世音大士图。两边还悬了副对联,乃是:“磬熟无愁地,心清闻妙香。”大士底下,有张长紫檀桌,上面陈列着古瓷瓶、紫檀炉、泥金古瓷花盆,盆里栽着许多花草,长桌两面,左边两把太师椅,中间放着小圆桌。圆桌子上面,也垂了一幅白莲花图。右边放了三个蒲团,有一尺来高,上面垂了一幅字帖,乃是《金刚经》。下方放了一张美人榻。

  潘必正被引进来,就在椅子上坐下。进安挑了担子,歇在屋檐下,进屋来,也歇在蒲团上。

  老尼坐在上手椅子上,因道:“那年和家中人一会,我儿还小哩,只有十一二岁,如今倒长成人了。”

  潘必正道:“父母都很挂记姑母,只是姑母方外之人,不可吵闹,所以少来问候。”

  老尼道:“这书童是哪里人氏?”

  潘必正道:“他也姓潘,在和州居住,论起辈分来,比侄儿小一辈。”

  老尼道:“那倒是一家人了。侄儿这回来,是从建康经过呢,还是特意来探望老姑母呢?”

  潘必正道:“侄儿一来是探望姑母。二来呢,侄儿说出来了,有些惭愧。”

  说到这里,忽然门一下响,原来是妙常进来了。因为今日早上,妙常在观音堂打扫浮尘,忽听到人声嘈杂,不晓得发生什么事情,就到老尼房间观看。房门一开,却见两个少年和老尼分宾主坐下。看那样子,好像是主仆两个。站在门边,不免怅了一怅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