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张恨水 > 燕归来 | 上页 下页
一一二


  ▼第二十九回 意外遭逢荒祠看古物 目前尴尬好酒敬新知

  在大家这一番苦笑当中,其实是谁也不能解除胸中苦闷的。不过燕秋想到费、伍两人生长在江南的,平常菜碗上钉了一只苍蝇,也嫌有传染病,于今教人成天的喝黄泥汤,人家怎样不害怕?所以她在苦笑之后,便又正了颜色向两人道:“玩笑是玩笑,正话是正话,这样的生活,我知道二位是过不惯的。不过我想着:这也有个笨法子的,无论什么东西,只要煮得热热的,熟得透透的,什么微菌,也给它煮死了,这就可以大着胆子吃了下去了。这并不是一句胡说的话,你看到西北来的人,也是不少,为了不服水土病着回去的,究竟不多见吧?”

  昌年笑道:“这一层你不必和我们解释,我们也明白的。我们既然来了,那只好不谈卫生,这你不必多心。你到此地,不是要寻找令兄的吗?你就去办你的正经事情好了。”

  燕秋说着话,是一面澄清着茶壶里的开水的,听到了这话,不由得立刻把两眉毛一皱,放下了手上的壶,轻轻的叹了一口气,坐在椅子上,将手撑着头。健生道:“到了这里,你的目的地总算达到了,你为什么还要发愁?”

  燕秋道:“这就是我屡说的那话了,不到此地,我还可以存着一点虚无飘渺的希望;到了这里,这希望就快要打断了。我虽不懂军事,普通常识总是有的,哪有军队驻扎在一个地方,到六七年还不移动的道理呢?假如我现在到这里军事机关去打听,那一定是失望的。”

  昌年道:“虽然如此说,也许令兄当了一些时军人之后,改在这地方做生意买卖了,那就不会离开的。”

  健生道:“就是还在当兵,一支军队,在某个城市里驻扎了一些时,调出去之后,复又调了回来,这也是常有的事,又焉知他不由别处再调了回来。”

  燕秋摇摇头道:“哪有那么巧的事。”

  昌年道:“不管他有没有这样的巧事,反正巧也是人去碰着的。我们在这旅馆里坐着,令兄决不会自己寻了来,总要我们去找他才是。今日还不算十分晚,我们喝一口水,同到街上去走走,你看好不好?”

  燕秋这就点点头道:“好!我奉陪吧。”

  健生觉得她这话,有些颠倒着来说,不过看昌年已是坦然受之,自己也就无须再说什么。

  三人把那壶澄清了的水喝完了之后,就一同走出旅馆来。这平凉城和普通城市不同,是一个椭圆形的;城中一条大街,贯穿了过去。最奇妙的,就是这么一条大街,两旁虽也有小巷子,然而并没有别个城市里那种十字街头的情形。三人只管顺了土质街道走着,看看两旁的店铺,倒也有一两爿卖洋广杂货的,把这十八世纪街道上的古典色彩,略微冲破一些。可是那面食店外,挂着斗式的纸罩子灯;土柜台外面,地上陈列着药草摊子,皮货店外,挂了几件破旧的羊皮筒,垂在矮屋下,在风里打秋千。

  也就在这洋广杂货店左右,便是那卖洋货的,不但没有玻璃橱柜之类来陈列货品,就是外表,依然是灰色的铺板门,黄土墙的屋子;店里横拦着一列木板上全是裂痕的柜台,所以便是洋货,也充量的带了那陈腐之气的。健生道:“若照这种情形看来,洋货在这里很表示着不景气的,地方上根本不需要,我们倒也不怕外货倾销了。”

  昌年道:“那倒不见得,在几十年前,我们的前辈,哪里愿意用洋货?后来看到洋货既新奇,又好玩,而且是价钱也不贵,就开始的买起来了。等到我们已经用上了瘾,他们就慢慢的把价钱抬起来,而且新货还是陆陆续续的来。等你用腻了一样,他又再出一样更好的来勾引你。我觉得外货对于中国,并不是怕不销,就是怕不能到,只要到了一个地方,也就有法子弄我们的钱。”

  燕秋点头道:“这话是极了。现在公路已经通了,我相信不到两年,这里就有陈列洋货的玻璃窗出现了。我记得我上次到西安的时候,城里还全是些古老式的屋子;这回来就不同了,南苑门大街,高撑着三层楼的高大洋房,全是卖洋货的。现在的西安,不就是将来的平凉吗?”

  说着,迎面一座高桥,像一座大楼似的立着。在桥上罩着一个过路亭子。桥身很宽,除了通过骡马大车而外,还可以在路的两边,摆下了卖东西,算命,换钱,各种摊子。桥离平地总有三四丈,可以说是全城最高的一个所在。在过路亭子瓦檐下,就悬了一块匾,大书中山桥三个大字。昌年笑道:“内地人倒也知道这样的纪念总理。”

  燕秋道:“内地人是不够这程度的,说起这件事,也是政界一桩轶闻:当年有个军事领袖,在他驻节的所在,把一条大街改名为中山街,以资纪念。他的部属,连说话的声调,都是要学领袖的;这样庄重的事,哪里可以不学?所以他们就照着样子在各军驻防的所在,都找一个地方,来纪念总理。有的人,还以为越多越好,所以在陕甘两省某一个时代,中山街、中山楼、中山桥、中山门、中山亭、甚至中山树、中山水,每个县城里,都可以找到。”

  大家说着话,便跨过了这道桥。刚走下石阶的时候,这就在黄土墙上,发现了一方蓝漆牌子,上写白字:是中山西街。昌年道:“果然燕秋的话不错,既是有中山西街,必定也有中山东街;有了东西街,自然也就有南北的名目。可不知道这个纪念总理的人,对于总理的遗志,多少可能实行一二?”

  燕秋微笑道:“你二位到西北,也来了这样久了,你看看怎么样?还用得我说给你们听吗?不必多说话吧,走路。”

  大家默然了一会子,只管向前走,这就走到一座大八字门楼的前面,那里有四个荷枪守卫的兵,站立两旁。燕秋似乎大大的吃了一惊,突然站住了脚,身子向后一缩,口里轻轻的惊呼着哎呀两个字。昌年迎上前,扶着她的后身道:“这是怎么了?”

  燕秋将手抚着额头,喘出一口气来,才勉强的笑道:“没有什么,我突然的有点头晕。”

  昌年看那大门外,正挂着一块牌子:上面大书新编第某某师司令部的字样。因道:“你既是身体不大舒服,我们就回旅馆去吧。”

  燕秋摇头道:“没有什么要紧,我们还是继续的走吧。”

  说着,她又走。昌年道:“我知道你的意思,当年令兄投军,不就是这个地方吗?”

  燕秋摇摇头道:“不必提。”

  昌年看她很难过,便打岔道:“这平凉城里,还有什么古迹没有?”

  燕秋道:“有是有的,只是咸丰年间,这里遭了一次很大的匪乱,把本地的志书全烧完了。如今隔了几十年,老前辈也都死光,有名胜也不知道是什么名目;知道名目,也不知在什么地方。现在大家所知道的,只有一个柳湖书院。可是这种地方,你们会相信有一个柳湖吗?”

  昌年道:“这里有一座新盖的庙,也许是古迹。”

  他说着,指着一个长方形的大门。那门漆着朱漆,四周涂了鲜明的彩画,可是在门框上立了一块直匾:乃是火神庙三个字。昌年道:“我们进去看看吧。”

  健生道:“一座火神庙;无非是俗不可耐的所在,里面有什么可看的?”

  昌年道:“我听得人说:这西北方面,在各种庙宇衙门里,还保留不少的古代图案。这虽是个新庙,油漆匠总还传着古代艺术的,也可以进去考察考察。古董店里去寻古董,那是人人所能够的,我们必得要到土里面去挖出古董来,那才是一种安慰。”

  健生听着,便开步向庙里进去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