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司马光 >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| 上页 下页 |
策问十道 |
|
问:夫佐天子治四海,安万民,使诸侯轨道,四夷宾服,百吏称职,万机辨治,地平天成,风雨和顺者,宰相之任也,其功烈莫先焉。王者封二王后,所以存三统,重绝先圣之世也。而班固汉书采汉兴以来有金革之勤,及蛮夷降王受爵邑者,为功臣表,又采椒房母舅之家侥幸获封者,为外戚恩泽侯表。而自平津以降,由丞相得侯者,及商周之后,皆不得附于功臣之列,而猥编于外戚、恩泽之间。岂以爕理阴阳之重,而居贯甲执兵之后,先圣苗裔,王者宾客,而在武夫健将之左邪?抑史氏将有深旨,非浅识所知乎?将不思而已矣。愿闻所以辨之。 问:子曰:“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。”夫圣人之道,正直无隐,岂司人颜色而言邪?必有微旨,幸为辨之。 问:《祭典》曰:“法施于民则祀之,有功于民则祀之。”故厉山氏之子曰柱,能殖百谷,祀以为稷。共工氏之子曰句龙,能平水土,祀以为社。汤既胜夏,欲变先王之制,以明革命,于是乎以弃代,而后世无及句龙者,故不易也。夫平水土者,莫尚于禹,禹之功顾不及句龙邪?汤不祀禹以为社,而云后世无及句龙者,其旨何哉?圣人规为必不妄也。子大夫其懋明之。 问:世之为诗者,皆称鲁僖公能遵伯禽之法,鲁人尊之而为之颂。自孔子删诗而存著不去,非虚美也。今以春秋迹之,或违礼而动,或作事不时,至于修泮宫,伐淮夷,作新庙,皆无闻焉,殆若与《颂》不相应者,其故何哉? 问:孟子称“尽信书不如无书。”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,为其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有血流漂杵也。后之学者皆祖其言,乃以书为舛驳,非若它经之纯美也。呜呼!彼孟子者,果愈于圣人邪?书者,果是非相冒,中有可信不可信者邪?学者病于随风而呼,顺流而攘,未有能排其门,上其堂,探其室,哜其炙,而徒披猖横骛乎藩篱之外,彼又乌知甘酸之正味邪?乃欲信孟子而非书。孟子又曰:“说诗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斯言也,岂独可施于诗而不可施于书邪?孟子之云书不可尽信者,果是欤?愿与诸君订之。 问:关雎、麟趾之化,王者之风,故系之周公;鹊巢、驺虞之德,诸侯之风,先王之所以教,故系之召公。说者以为先王谓大王、王季。今据二南之诗,大抵皆言文王之化,或美召伯,或美王姬,乌在其为大王、王季也?且如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诗,何为不编之雅、颂,而列于国风?又文王之道被于天下,何故其中杂有王者、诸侯之风?复何为系之周公、召公?皆憃昧所不识也。二三君子奥博于学,愿闻所以辨之,其说何也? 问:《曲礼》曰: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”按王制“修六礼以节民性”,冠、昏、丧、祭、乡、相见,此庶人之礼也。舜典“五服三就,大夫于朝,士于市”,此大夫之刑也。夫礼与刑,先王所以治群臣万民,不可斯须偏发也。今曲礼乃云如是,然则必有异旨,其可见乎? 问:“《春秋》始隐”之说,谁氏为通。 问:《春秋》不书公即位,何以特书“王正月?”杜元凯以“朝正于庙”解之。朝正于庙,国家常礼,非特行于君之始年也。 问:《春秋》贵仪父者,为其能自通于大国,继好息民也。夫小事大者,盟不重于朝。今犂来名而仪父字,其说何也?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