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司马光 > 司马光文集 | 上页 下页 |
景仁答中和论 |
|
中庸曰:“中者,天下之大本。”其传曰:“中为大本者,以其含喜怒哀乐,礼之所由生,政教自此出也。”某以为中者,对外而为言也。君实曰:“中,皆不近四旁之名也。指形而言之,则有中有外。此书以中庸为名,所指者盖德也,非形也。”某以为心者在身之中,有知而无形者也。请以堂论之。身,形也,犹堂也。对外而言,则举堂之内皆中也。若以不近四旁为中,则堂之中又有中焉,非所谓舍藏之中,乃得中之中也。君实又曰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既谓之中,则及其既发,当谓之外。”某又以为发者,由中出者也,出而中节,非外而何?亦何必曰外?又如君实之说,此书以中庸为名,指德而言,则有中有和。若然,则经当云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庸”也。此书虽以中庸为名,至于左右其说,始终其义,不害旁有证援也。君实不喜老、庄及辅嗣之说,不敢复有称引,今直以本篇义明之。经曰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诚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也。”故有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之说。 君实又曰:“曷若治心养气,专以中为事,动静默语,未尝不在乎中。”此正所谓择善而固执之,诚之者也。至于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岂治心养气者所能办哉?所谓诚者,非别有一物也,但诚其心而已矣。心至于不勉不思,而中道至矣。譬如钟,大叩之则大鸣,小叩之则小鸣,以其中虚也。大小自外而至者也,钟岂预设小大于中而应之哉?所谓过与不及者,亦因时称事而为之中也。时有异变,事有异宜,亦岂可预设中于心而待之也?荀卿大学,君实之所信也。其论心不过曰虚、曰静、曰定。虚、静、定,虽非兀然如木石,亦岂可形容哉?孟子曰:“操则存,舍则亡,出入无时,莫知其乡,惟心之谓欤?”亦言心之无定在也。书曰: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盖言心能精一,则信执其中也。 君实既以大本之中便为无过与不及,则其下岂当复云“发而皆中节”也?经云:“惟至诚为能尽其性,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,尽人之性,则尽物之性,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”然则位天地,育万物,盖圣人得位者之所能也。孔子曰:“予欲无言,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”此圣人有其道无其位者也。经之末又引子曰:“声色之于化民,末也。”诗曰:“德輶如毛,毛犹有伦。”以毛为犹有伦,则又明以“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”,则圣人之心之德与天地参矣。但可以意通,而不可以形得也。今夫穹然而体高,苍然而色正者,天之形也。雷、风、日、月、山、泽为天之用者,圣人深拱法宫,其迹则百官承序,万物乐生,究其用,盖有不可见者矣。易曰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语器,则自天以下皆器也;语道,则不可见者皆道也。《孟子》曰:“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。”非立天下大本者,其孰能与于斯?愚故曰:“明乎此者,其见天地圣人之心乎!”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