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经部二 书类 |
|
▼《尚书正义》二十卷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,唐孔颖达疏。安国《传》虽梅赜所依托,然去古未远,训诂皆有所受。颖达《五经疏》,朱子谓《易》《书》为下,然《书疏》名物典制,终为考证家所取资,不似《易疏》之敷衍也。 ▼《洪范口义》二卷 宋胡瑷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是书发明天人合一之旨,归其要于建中出治,定皇极为九畴之本。胜于刘向诸人借圣经而演禨祥也。 谨案:朱彝尊《经义考》,凡训释一篇者,悉附载各经之末,不与训释全经者叙时代先后。然《隋志》载《系辞注》《洪范五行传》《月令章句》《中庸讲疏》,固杂置各经中也。今从古例,不复别编,后均仿此。 ▼《东坡书传》十三卷 宋苏轼撰。轼《易传》或偶涉玄谈,此书则于治乱兴亡,抉摘明切。盖轼究心经世之务,又长于论说。洛闽诸儒,以程子之故,与轼如水火,而不能不取此书,则大略可知矣。 ▼《尚书全解》四十卷 宋林之奇撰。原本自《洛诰》以下皆佚,其孙畊始掇拾补完。明以来又佚《多方》一篇,今以《永乐大典》所载补之。其书如以阳鸟为地名之类,颇多新说。然辨析异同,贯串史事,实卓然成一家言。吕祖谦之《书》学,即受诸之奇者也。 ▼《郑敷文书说》一卷 宋郑伯熊撰。凡二十九条,条各标目,皆摘其大端而论之。于经世立教之义,多所阐发。 ▼《禹贡指南》四卷 宋毛晃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大抵参考古书,证《禹贡》山川之原委。虽南渡以后,无由睹中原西北之形势,其援据旧文,则可谓有所考订矣。 ▼《禹贡论》五卷,《后论》一卷,《山川地理图》二卷 宋程大昌撰。其《地理图》三十有一,原本久佚,今据《永乐大典》补其二十有八。其《前论》,于江水、河水、淮水、汉水、济水、弱水、黑水,皆能纠旧说之失;《后论》则专论河水、汴水之患。盖南渡之初,尚未尽忘旧都也。 ▼《尚书讲义》二十卷 宋史浩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尝于淳熙十六年奏进,皆顺文演释,如经幄讲章之体。大抵以注疏为主,融会诸说以佐之。朱子《语录》尝称“史丞相说《书》,亦有好处”云。 ▼《夏氏尚书详解》二十六卷 宋夏僎撰。原本残缺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补完。其书纂辑注疏,及宋儒之说,而取于林之奇者特多。说颇详明。明洪武中,与《蔡传》并以取士。后乃黜夏而专用蔡,殆以卷帙稍繁欤。 ▼《禹贡说断》四卷 宋傅寅撰。原本残缺,又有误刊入程大昌书者。今并据《永乐大典》补正。通志堂本改名《禹贡集解》,今亦据《永乐大典》复题旧名。其书虽博引旧文,而时出新意,多足以备一解。 ▼《增修东莱书说》三十五卷 后十三卷宋吕祖谦撰,前二十二卷其门人时澜增修。祖谦本续其师林之奇书,故之奇书终《召诰》,而祖谦书始《洛诰》,澜杂取门人所记之语,补为全经。其字句俚俗、文义繁复者,澜皆为删润,盖犹倪天隐之述《口义》也。 ▼《尚书说》七卷 宋黄度撰。其说一以《孔传》为主,而发挥义理,推究治乱,颇为深切畅明。 ▼《五诰解》四卷 宋杨简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《康诰》《酒诰》《召诰》《洛诰》四篇,惟缺《梓材》一篇。其书虽提倡心学,兼穿凿字义,然颇能考订旧说,弃短取长。 ▼《絜斋家塾书抄》十二卷 宋袁燮撰。变传陆九渊之学,故是书大旨在于发明本心,畅其师说。然于帝王治迹,能参酌古今,一一标举其要领,固异于金溪末派之狂禅也。 ▼《书集传》六卷 宋蔡沈撰。其说原出朱子,而与朱子颇有异同。据其子抗进表,尚有《小序》一卷,《朱子问答》一卷。今《问答》久佚,《小序》虽尚存,而宋以来刊本悉不载,今亦惟以六卷著录焉。 ▼《尚书精义》五十卷 宋黄伦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荟萃诸说,不加论断。异同矛盾,亦两存之。然征引赅博,前人《书》说之散佚者,实赖以得存崖略。 ▼《陈氏尚书详解》五十卷 宋陈经撰。多采取注疏,参以新意,与蔡沈《传》同时并出,而宗旨不甚相同。观其自序,盖陆氏学派也。疏解详明,往往得先儒所未发。其中多援后世之事为证,盖赵岐注《孟子》例也。 ▼《融堂书解》二十卷 宋钱时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仅缺《伊训》《梓材》《秦誓》三篇。其大旨在尊崇《书序》,而不知《书序》非《诗序》之比。然诠释颇为明确,其力排错简之说,亦为特识。 ▼《洪范统一》一卷 宋赵善湘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说以皇极为九畴之统,故名曰“统一”。大旨根据欧阳修《唐书·五行志》、苏洵《洪范图论》。其训皇极为大中,则注疏之说也。 ▼《尚书要义》十七卷,《序说》一卷 宋魏了翁撰。亦其《九经要义》之一也。原本二十卷,今佚其三卷。《尚书》疏较摭实,而随文推演,亦多支蔓,了翁删存精要,颇便于循览。 ▼《尚书集传或问》二卷 宋陈大猷撰。大猷先著《尚书集传》,因仿朱子注《四书》例,作《或问》以明去取诸说之意。今《集传》已佚,惟《或问》存。其论《尧典》“敬”字述杨简之说,盖金溪学派也。 ▼《胡氏尚书详解》十三卷 宋胡士行撰。其书多以《孔传》为主,而存异说于后。《孔传》有所未惬,则引杨时、林之奇、吕祖谦、夏僎之说补之。诸说有所未备,乃以己意解之。中于《尧典》《洪范》,皆有绘图,亦颇引汉唐训诂,犹非以白战谈经者。 ▼《尚书表注》二卷 宋金履祥撰。于每页乌丝栏外,上、下、左、右,皆以细字标识之外。经之家,别为一体。虽学出紫阳,而颇不牵就《蔡传》。其征引伏氏、孔氏文字异同,皆确有根据。所列作书年月,盖据胡宏《皇王大记》,虽不必尽确,要非无据而作也。 ▼《书纂言》四卷 元吴澄撰。是编惟注《今文尚书》。自序谓“晋世晚出之《书》,别见于后”。然实未注古文,特托词耳。考汉代今文古文原自别行,澄惟注今文,犹专门授受之例,非王柏等删经者比也。 ▼《尚书集传纂疏》六卷 元陈栎撰。以疏通《蔡传》之意,故命曰“疏”;以采辑诸家之说,故命曰“纂”。于《蔡传》有所增补,无所纠驳,盖遵延祐之功令。于首卷增题一行曰“朱子订正”,于所引朱子之说,必冠诸说之前,则借以自明笃信也。 ▼《读书丛说》六卷 元许谦撰。多考《尚书》名物典制,虽沿袭旧文,未能一一考证,而要为征实之学,非枵腹而谈经。三卷、五卷、六卷原缺十四页,诸本并同,今亦仍之焉。 ▼《尚书辑录纂注》六卷 元董鼎撰。以《蔡传》为主,传后继以朱子《语录》,谓之“辑录”。朱子说后,乃附以诸家之说,谓之“纂注”。自序称,《集传》为朱子所订正,则与自著无异。又称荟萃成朱子之一经,是实以朱子为主也。然与《蔡传》亦有异同,具载于吴澄序中。自序所云,特假借渊源,以为重耳。 ▼《尚书通考》十卷 元黄镇成撰。皆搜采旧说,考《尚书》之名物典制,亦间附以论断,其中或牵及后代史事,不无泛滥。而大致详赅。其自序曰:“求帝王之心易,考帝王之事难。”知其欲为空谈无实者砭也。 ▼《书传旁通》六卷 元陈师凯撰。凡名物典制,为《蔡传》所遗者,皆一一补注,端委颇详。其《蔡传》歧误之处,则置不复论。盖如孔颖达《五经正义》,主于发挥注文,不主于纠正注文也。 ▼《读书管见》二卷 元王充耘撰。与《蔡传》多所异同,得失参半。于伊川改正不改月之说,既失纠正,又附载“周不改月、惟鲁史改月”一条,尤为舛误。然大致能抒所心得,异乎剿说。 ▼《书义断法》六卷 元陈悦道撰。书首冠以“科场备用”四字,盖为应举经义而作,不全载经文,仅摘其可以命题者,逐句诠解,明作文之窾要。明代揣摩拟题,从此滥觞。然元代士风淳朴,其经义犹以义理为宗,故其书训释简确,终胜明人之剽窃。 ▼《尚书纂传》四十六卷 元王天与撰。其书虽列注疏居前,而大旨以朱子之说为主,以真德秀之说为辅。据两家以去取注疏,盖坚守紫阳之传者也。 ▼《尚书句解》十三卷 元朱祖义撰。大旨为启迪幼学而作,故株守《蔡传》,不复考求古义。然随文诠释,词意明显。使《周诰》《殷盘》佶屈聱牙之句,皆可了然于心目,不可谓非离经辨志之遗也。 ▼《书传会选》六卷 明洪武二十七年,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奉敕撰,以刊定《蔡传》之误。所正凡六十六条,皆为允惬。于字义字体,考证尤详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极称之。初亦颁示天下,迨永乐《大全》出,而此书遂废。然《大全》之视此书,犹莛与楹也。 ▼《书传大全》十卷 明永乐中,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。是书亦剿袭陈栎《尚书集传纂疏》、陈师凯书《蔡传旁通》。然栎书义理为长,师凯书考核亦备,故在《五经大全》之中,尚为差胜。 ▼《尚书考异》五卷 明梅鷟撰。鷟作《尚书谱》及此书,以辨正《古文尚书》。其《尚书谱》多臆断,此书则具有根据,故录之以存其概。 ▼《尚书疑义》六卷 明马明衡撰。自序称:凡于所明而无疑者,从蔡氏;其有所疑于心而不敢苟从者,辄录为篇。其书多求古义,兼采众长,非故与蔡氏立异也。 ▼《尚书日记》十六卷 明王樵撰。亦以《蔡传》为主。《蔡传》所未备者,则采旧说以补之。其事迹则多据金履祥《通鉴前编》。利瓦伊桢序,称其“于经旨多所发明,而亦可用于科举”,其品题允矣。 ▼《尚书砭蔡编》一卷 明袁仁撰。皆纠正《蔡传》之误,大抵皆引据古义,以相诘难。虽不免有心立异,而中其失者居多。 ▼《尚书注考》一卷 明陈泰交撰。《经义考》作“陈泰来”者,误也。其书亦纠正《蔡传》之讹,凡引经注经前后互异者三条,同字异解者三百二十三条,皆直录蔡氏原文,不加论断,使人对校而自见,以矛刺盾,无可置辨者多。 ▼《尚书疏衍》四卷 明陈第撰。自序称,先由深思而得,后乃参取古今注疏附著之。然第学问淹通,其深思亦参求古义,不但师心。惟笃信古文,诋谋梅鷟甚力。是则各尊所闻,各行所知,不妨听其并存耳。 ▼《洪范明义》四卷 明黄道周撰。崇祯十年,尝奏进于朝。其中推说灾祥,颇涉附会,配隶名目,尤病穿凿。然意存启沃,借天人相应之理,以感动修省之心,其文不尽合于经义,其纳牖之忱,则无愧于经义。道周所进经解,皆可作如是观也。 ▼《日讲书经解义》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,大学士库勒纳等奉敕编。皆以经筵讲义排纂成书。其间心源治法之微,诸臣不能尽窥者,并亲为紬释,抉奥阐精。仰见二帝三王之道统,数千载若符契焉。 ▼《钦定书经传说汇纂》二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,大学士王顼龄等奉敕撰。雍正八年,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刊行。于蔡沈《集传》,从其所可从,不似袁仁等故立异同;其不可从者,必附录旧说,以明古义,亦不似陈栎等之坚守门户。大公至正,允足持千古之平。 ▼《书经稗疏》四卷 国朝王夫之撰。其诠释名物,多出新意,虽醇驳相半,而纰缪者极纰缪,精核者亦极精核,不以瑕掩瑜也。 ▼《古文尚书疏证》八卷 国朝阎若璩撰。辨正《古文尚书》,凡一百二十八条。因宋吴棫、朱子、陈振孙、元吴澄、明梅鷟、归有光之说,而一一推求实证,其言至为精核。惟蔓延旁及他事,未及刊除,又随时札记,先后重复,未及删并,是其所失也。 ▼《古文尚书冤词》八卷 国朝毛奇龄撰。奇龄攻驳《仪礼》,而不平阎若璩之辨正《古文尚书》,作此书以与之辨。大旨以《孔传》为伪,以古文为真。假借《隋志》之文,巧相辨诘。学者袒分左右,龂龂不休。故今并存两家之书,俾论者有考焉。 ▼《尚书广听录》五卷 国朝毛奇龄撰。奇龄欲注《尚书》而未就,因举旧所札记者,编为此书,多辨正三代之事实。 ▼《尚书埤传》十七卷 国朝朱鹤龄撰。前有“考异”一卷,辨经文同异。次为“逸篇伪书”,及“书说余”一卷,辨《孔传》为真本。“埤传”十五卷,诠释义理,而不废名物训诂之学,颇为持平。 ▼《禹贡长笺》十二卷 国朝朱鹤龄撰。其考定《禹贡》山川,不及后来胡渭之精核,而博赡于毛晃、程大昌、傅寅之书。 ▼《禹贡锥指》二十卷,图一卷 国朝胡渭撰。书首为图四十有七,皆开方界画,条理分明,其《禹河初徙再徙图》《汉唐宋元明河图》,尤考证精密。书中亚经文一字,为集解;又亚一字,为辨证。采摭繁富,讨论详明。援古验今,如指诸掌。当时与梅文鼎之天文,并称绝学。 ▼《洪范正论》五卷 国朝胡渭撰。大旨以禹之治水,本于九畴。《洪范》为体,《禹贡》为用。然务明奉若天道之理,与郑樵《禹贡》《洪范》相表里之说,立义迥殊。其辨正先儒三病,一曰附会谶纬、一曰伪造《洛书》、一曰妄移错简,尤切中其失。 ▼《尚书七篇解义》一卷 国朝李光地撰。所解仅二典、三谟、《禹贡》、《洪范》七篇。词旨简约,而多有精义。至《尧典》之论中星岁差,《舜典》之论盖天浑天、十有二州与诗歌声律,《禹贡》之论沔水、彭蠡、会于汇、原隰潴野,又皆实有考证,非讲学家之据理臆测者也。 ▼《书经衷论》四卷 国朝张英撰。不载经文,但标题系说,凡三百一十四条。略如宋人讲义之体。而于旧说弃短取长,特为精审。 ▼《尚书地理今释》一卷 国朝蒋廷锡撰。书首题“恭录圣训”字,盖儤直之日,仰承指授,敬缮成帙。凡辨证地理,皆即今考古,足订正旧说之讹。 ▼《禹贡会笺》十二卷 国朝徐文靖撰。首列《禹贡》山水,次为图说十八。书中皆先引《蔡传》,而博引诸书辨证之。文靖之学,未必能胜胡渭,而是书较渭书为益密。盖因渭之说,更加推验。继事者易为功也。 ◎附录 ▼《尚书大传》四卷,补遗一卷 旧本题汉伏胜撰,郑玄注。据玄序文,乃胜之遗说,而张生、欧阳生等录之也。其文或说《尚书》,或不说《尚书》,大抵如《易乾凿度》《春秋繁露》,与经义在离合之间,而古训旧典,往往而在,所谓六艺之支流也。 谨案:《尚书大传》,诸史志皆著录《尚书》家,然究与训诂经义者不类。今亦从《易纬》之例,别为附录。 ▼《书义矜式》六卷 元王充耘撰。乃其经义程序,存之以见一代取士之制。 谨案:此书为所作程文,宜入集部;然虽非训诂,实阐经义,置之诗文之间,究为不类,故今亦附录书类之末。 右书类。五十六部,六百五十卷。附录二部,十一卷。 谨案:蔡沈《洪范皇极数》诸书,虽以“洪范”为名,实以洛书九数推衍成文,于《洪范》绝无所涉。旧列《书》类,于义殊乖。今悉退列子部术数类中,庶不以旁门小技,汨圣人之大训焉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