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
经部五 春秋类


  ▼《春秋左传正义》六十卷

  周左丘明撰,晋杜预注,唐孔颖达疏。左氏褒贬或不确,而所述事迹则皆征国史。不明事迹之始末,而臆断是非,虽圣人不能也。故说《春秋》者,必以是书为根柢。杜注于传,孔疏于注,虽不能无所回护,然读经凭传,读传凭注,读注凭疏,均不容以小疵废也。

  ▼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二十八卷

  旧本题周公羊高撰。实高所传述,而其玄孙寿及胡母子都录为书。汉何休注,唐徐彦疏。寿距子夏凡六传,皆口相授受,经师附益,失圣人之意者有之,而大义相传,终有所受。休注颇不免于谬诞,要亦瑕不掩瑜。彦疏多自设问答,稍为冗沓。

  ▼《春秋穀梁传注疏》二十卷

  周穀梁赤所述,而传其学者录为书。旧题赤撰,亦非也。晋范宁注,唐杨士勋疏。赤学与公羊同师,而传义之精者,公羊或弗能及。宁注矜慎,亦密于何休。疏则士勋与徐彦,犹鲁、卫也。自斯以后,左氏为一派,公羊、穀梁为一派;辗转百变,终不出此两宗。

  ▼《箴膏肓》一卷,《起废疾》一卷,《发墨守》一卷

  汉郑玄撰。初,何休好公羊学,遂著《公羊墨守》《左氏膏肓》《穀梁废疾》。玄乃作此以攻之。盖二传诟争,自西汉始,而其著书以相难,则自休与玄始也。原本久佚,此本凡《箴膏肓》二十余条,《起废疾》四十余条,《发墨守》四条。盖后人抄撮而为之。

  ▼《春秋释例》十五卷

  晋杜预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存者凡四十三部。其书比事以求属词之旨。其世族谱、土地名、长历,尤为精核。大旨以左氏发凡五为根,与公、穀之例回异。左氏大行于世者,预力为多。

  ▼《春秋集传纂例》十卷

  唐陆淳撰。以释其师啖助、其友赵匡之说。盖掊击三传,自此发源。然大旨阴主公、穀,故称“左氏序事虽多,释经殊寡,犹不如公、穀之于经为密”云。

  ▼《春秋微旨》三卷

  唐陆淳撰。是书先列三传异同,参以啖、赵之说,断其是非。

  ▼《春秋集传辨疑》十卷

  唐陆淳撰。皆述啖、赵两家攻驳三传之言。

  ▼《春秋名号归一图》二卷

  蜀冯继先撰,宋岳珂重编。取《春秋》经传所载人名,核其异称,使归于一,盖左氏学也。

  ▼《春秋年表》一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所列凡二十国,亦为左氏之学者。与《春秋名号归一图》,本各自为书;岳珂刊九经,始并附春秋之后。通志堂刊《经解》,并题为冯继先撰,误矣。

  ▼《春秋尊王发微》十二卷

  宋孙复撰。其说阴祖公、穀,而加以深刻。谓《春秋》有贬无褒,遂使二百四十年中无一善类,常秩比于商鞅之法,殆非过诋。特录存之,著以申、韩之学说《春秋》,自是人始也。

  ▼《春秋皇纲论》五卷

  宋王晳撰。凡二十二篇。皆发明笔削之旨,考辨三传,及啖、赵之是非,颇得其平。

  ▼《春秋通义》一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考《宋史·艺文志》,蹇遵品、王皙、家安国、丘葵皆有《春秋通义》,不知此为谁之书。书亦不完,惟存“特笔”一卷。其言无南宋苛刻之习,其蹇与王之佚书欤。

  ▼《春秋权衡》十七卷

  宋刘敞撰。皆评论三传之得失,其进退诸说,多依经以立义。是真以经求经,非南宋所谓以经求经也。

  ▼《刘氏春秋传》十五卷

  宋刘敞撰。其书节录三传事迹,断以己意,其褒贬义例,多取诸公羊、穀梁,惟好改窜三传字句,以就己说,是其一失。

  ▼《春秋意林》二卷

  宋刘敞撰。杂论《春秋》之义,犹未成之稿本。故文多脱略,词或佶屈。

  ▼《春秋传说例》一卷

  宋刘敞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大致精核,多得经意。词颇简奥,则有意摹古之故也。

  ▼《孙氏春秋经解》十三卷

  宋孙觉撰。其大旨宗穀梁,而参以左氏、公羊、啖、赵诸儒之说,所未尽者,补以其师胡瑗之说。

  ▼《苏氏春秋集解》十二卷

  宋苏辙撰。孙复以后,说《春秋》者多废三传,至王安石罢《春秋》,乃并废经。辙以其时经传并荒,乃作此书以矫之。其说以左氏为主,左氏有不可通,乃取公、穀及啖、赵说以佐之。

  ▼《春秋辨疑》四卷

  宋萧楚撰,其门人胡铨等附注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大旨在于尊王,盖为蔡京盗窃威福而发。然《春秋》本义,实不过如斯。

  ▼《崔氏春秋经解》十二卷

  宋崔子方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于三传多所纠正,然大抵用日月之例。

  ▼《春秋本例》二十卷

  宋崔子方撰。大旨谓《春秋》之例,以日月为本,乃条分缕析,定为一十六门。每门又分著例、变例二子目,盖公羊、穀梁之学也。

  ▼《春秋例要》一卷

  宋崔子方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大旨与《本例》相发明。原与《本例》共为二十卷,后佚。此卷乃析本例、目录,别为一卷以足之。赖《永乐大典》尚存,得正其误也。

  ▼《春秋五礼例宗》七卷

  宋张大亨撰。取《春秋》事迹,以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五礼,分类统贯,各为总论,义例赅备。原本十卷,今《军礼》三卷已佚,检《永乐大典》载此书,亦缺此类,则明初已散佚矣。

  ▼《春秋通训》六卷

  宋张大亨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苏籀《双溪集》载:大亨以《春秋》义问苏轼,答书以苛细缴绕为戒。此书可谓得轼之意也。

  ▼《叶氏春秋传》二十卷

  宋叶梦得撰。其书参考三传以求经,多不因循旧说。

  ▼《春秋考》十六卷

  宋叶梦得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大旨明所以攻驳三传者,在考据周典,断其是非,非有所臆测于其间。然王朝之制,未必同于侯国;东迁之制,未必同于西京;汉儒追述之制,又未必尽合于左氏、公穀所目睹,断以一辙,似不必皆确。然其言,则不尽凿空也。

  ▼《春秋谳》二十二卷

  宋叶梦得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说主于信经不信传,多排斥公、穀两家,于左氏事迹,亦断其有诬,于经义或离或合,而词辨纵横,澜翻不竭,亦可谓长于议论矣。

  ▼《吕氏春秋集解》三十卷

  宋吕本中撰。旧题吕祖谦者误也。其书用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例,掇取群言,不自发议。三传以外,所取惟陆氏、两孙氏、两刘氏、苏氏、程氏、许氏、胡氏九家,而持择特精。

  ▼《胡氏春秋传》三十卷

  宋胡安国撰。其书于高宗绍兴十年奏御,多借以托讽时事,于经义不甚相符。

  ▼《高氏春秋集注》四十卷

  宋高闶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以程子《春秋传》为主,故仍冠以程子原序。其说则杂采诸家,镕贯成文,不复标举名氏。其于子纠为弟、齐桓为兄之类,亦不依阿《程传》也。

  ▼《陈氏春秋后传》十二卷

  宋陈傅良撰。〔案:傅良字君举,盖取举于版筑之意。或作传良者,误也。〕其书贯通三传之说。赵汸《春秋集传》序谓:“公羊、穀梁与左氏异师,傅良合而求之,颇中其失。”又谓:“左氏所称书不书者,乃史例;傅良误执以诂经,则不然也。”

  ▼《春秋左氏传说》二十卷

  宋吕祖谦撰。祖谦之学,于《左传》最深。其发挥《左传》者,有《类编》、有《博议》及此书。《类编》分十九目,以便记诵,今已不传。《博议》与此书皆据事发挥,指陈得失,此书尤推阐详尽。

  ▼《春秋左氏传续说》十二卷

  宋吕祖谦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以补《左氏传说》之遗,中有自驳《博议》者二条,则晚年所作也。

  ▼《详注东莱左氏博议》二十五卷

  宋吕祖谦撰,其门人张成招注。书成于乾道四年,乃其少作议论,不及《左氏传说》之密,而文采斐然,与《传说》之体如语录者有殊,盖为学者程试之式也。

  ▼《春秋比事》二十卷

  宋沈棐撰。取《春秋》事迹相近者,以类相比,各为之说。

  ▼《春秋左传要义》三十一卷

  宋魏了翁撰。亦其《九经要义》之一。原本六十卷,今佚其二十九卷。其书删削《注疏》,去其日月名氏之曲说,而存其征实之要语,颇不苟于持择。

  ▼《春秋分纪》九十卷

  宋程公说撰。取《左传》事迹,以史家表志之例分编。凡年表九卷,世谱七卷,名谱二卷,书二十六卷,周天王事二卷,鲁事六卷,世本三十五卷,附录三卷。经纬分明,于《左传》可称淹贯,参互考校,可以发明经义,不但排比传文也。

  ▼《春秋讲义》四卷

  宋戴溪撰。乃开禧中,溪为太子詹事时所进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所讲皆敷陈明畅。时当韩侂胄丧师辱国之后,于交邻经武之道,尤三致意焉。

  ▼《春秋集义》五十卷,《纲领》三卷

  宋李明复撰。旧本佚其《纲领》三卷,今以《永乐大典》所载,补成完书。张萱《内阁书目》,称其惟采周、程、张三子之说。今观其所采,如杨时、谢湜、胡安国、朱子、吕祖谦之说,不一而足,不但三子;然皆濂、洛、关、闽之派,惟吕祖谦为永嘉派也。

  ▼《张氏春秋集注》十一卷,《纲领》一卷

  宋张洽撰。其书定春王正月为周正,足订胡安国之讹。车若水《脚气集》反以为非,殊为门户之见。其讥洽注质实判断,理虽是而事则非,诚为确论。然据理而不核其事,宋人说《春秋》者类然,亦不止洽此书也。

  ▼《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》三卷

  宋李琪撰。以诸国为纲,而以《春秋》所载事迹类编为目。前有序,后有论断。其说多为时事而发,其诸国次第亦具有寓意。

  ▼《春秋通说》十三卷

  宋黄仲炎撰。大旨谓《春秋》为圣人教戒天下之书,直书事迹,义理自见;于古来经师王不称天、桓不书王之类,一切辟之,颇能扫除枝蔓。其论孔子必不能私改正朔,尤义正词严。

  ▼《洪氏春秋说》三十卷

  宋洪咨夔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皆考据事势,推勘情伪,如谓季友故纵庆父之类,虽稍稍过当,然其精确者,不可没也。

  ▼《春秋经筌》十六卷

  宋赵鹏飞撰。其说主于弃传从经,然竟不知成风为庄公之妾、僖公之妾,是目未睹三传矣。此孙复末派之极弊也。特以其持论平允而存之。

  ▼《吕氏春秋或问》二十卷,附《春秋五论》一卷

  宋吕大圭撰。大圭尝著《春秋集传》,其书已佚,此“或问”即申明“集传”之意者也。大旨主持左氏,而排诋公羊。所附“五论”,一曰孔子作春秋,二曰辨日月褒贬之例,三曰特笔,四曰论三传得失,五曰世变。

  ▼《春秋详说》三十卷

  宋家铉翁撰。其说谓《春秋》主乎垂法,不主乎记事,其或详或略,或书或不书,大率皆抑扬予夺之所系,盖亦字字求褒贬之故者。然其论多平正通达,无孙复、胡安国等刻酷锻炼之习。

  ▼《读春秋编》十二卷

  宋陈深撰。其说以胡安国传为宗,然尚能考验《左传》事迹,不为无征之谈。

  ▼《春秋提纲》十卷

  元陈则通撰。综论《春秋》。大旨分征伐、朝聘、盟会、杂例四门。每门又区分其事,以类相从,题之曰“例”。大抵多推究其成败之由。体如史论,于《春秋》家别为一格。

  ▼《春秋集传释义大成》十二卷

  元俞皋撰。于经文之下,兼列二传及胡安国传。吴澄序谓,兼列胡氏,以从时尚。然皋于胡氏之过偏刻者,尚多所纠正也。

  ▼《春秋纂言》十二卷,总例一卷

  元吴澄撰。采辑诸说,断以己意,颇为简要。冠以总例,分七纲八十一目。天道、人纪二目,澄所自立。余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五礼之目,则与张大亨书互相出入,疑其暗合也。

  ▼《春秋诸国统纪》六卷,目录一卷

  元齐履谦撰。凡二十二篇。与李琪《列国世纪》体例略同,而次第诸国,视琪之有意颠倒,较为妥帖。惟以鲁冠周前,例不可解。每篇皆有论断。吴澄序称其“缕数旁通,务合书法,或求之太过,要为不苟于立言”,亦公评也。

  ▼《春秋本义》三十卷

  元程端学撰。其持论刻核,与孙复相类。如谓纪叔姬归酅为失节于纪季之类,则更甚于复。以颇能纠胡传之失,而所采三传以下一百七十六家之说,原书散佚,多赖是以传,故姑过而存之焉。

  ▼《程氏春秋或问》十卷

  元程端学撰。皆发明《本义》之旨。惟“夏正”一条,反复一万余言,殊嫌回护。其余于宋以来,缴绕支离之说,多所驳正,乃较《本义》为胜之。

  ▼《春秋三传辨疑》二十卷

  元程端学撰。原本残缺第一卷,今据《永乐大典》补完。其解经不及孙复、刘敞,其考古亦不及叶梦得。而排击三传,谓“无一字可信”,并《左传》事迹,皆以为伪造。其悍戾乃倍于三人。存此一编,著啖助等弃传之弊,数百年后,横流至于此极。犹《周易》录《慈湖传》,著王弼废象之极弊也。

  ▼《春秋谳义》九卷

  元王元述撰。原本十二卷,今后三卷已佚。其书辑程子、朱子说《春秋》之语,共为一编,而以胡安国传补所未尽。安国在朱子前,而列朱子后者,以程、朱为主故也。

  ▼《春秋诸传会通》二十四卷

  元李廉撰。自序谓:“先左氏,事之案也;次公、穀传,经之始也;次三传之注,专门也;次疏义,释所疑也。总之,以胡氏贵乎断也;陈、张并列,择所长也。”是其大旨以胡安国传为主。然驳正胡传者殊多,盖深究古义,则胡氏之得失自明耳。

  ▼《春秋经传阙疑》四十五卷

  元郑玉撰。以经为纲,以传为目。叙事则专于左氏,而附以公、穀。立论则先以公、穀,而参以历代诸儒之说。大抵平心察理,不拘拘于门户之私。

  ▼《春秋集传》十五卷

  元赵汸撰,其门人倪尚谊补。其说谓策书之例十有五,笔削之例八;人必知策书之例,然后笔削之义可求;笔削之义既明,则凡以虚词说经者,皆不攻而自破。可谓得说《春秋》之要领矣。

  ▼《春秋师说》三卷

  元赵汸撰。盖本其师黄泽之说而演之,故曰“师说”。泽说《春秋》,以左氏为主,而深戒刻削繁碎之弊。盖根本之学,与虚腾高论者,终有别也。

  ▼《春秋属词》十五卷

  元赵汸撰。汸以《春秋》之义,在于比事属词,因作此以推笔削之旨。其例凡八,大致以杜预《释例》、陈傅良《后传》为本,而亦多所补正。

  ▼《春秋左氏传补注》十卷

  元赵汸撰。汸传黄泽之学,说《春秋》以《左传》为主,《左传》以杜预为主。左氏有所不及,以公、穀二传通之;杜氏有所不足,以陈傅良《左传章旨》通之。是书即采傅良章旨,以补杜注之阙者也。

  ▼《春秋金锁匙》一卷

  元赵汸撰。其书撮举圣人之特笔,与《春秋》之大例,以事之相类者互相推勘,以考究其异同,而申明其正变。大旨与沈棐书相同。沈详而尽,此简而明。

  ▼《春秋胡传附录纂疏》三十卷

  元汪克宽撰。克宽自序称:以诸家之说,裨胡氏之阙遗;以《辨疑》《权衡》,知三传之得失。然其大旨,终以胡氏为宗;盖程氏《辨疑》,刘氏《权衡》,皆攻三传者也;三传受攻,而胡氏独尊矣。

  ▼《春王正月考》一卷

  明张以宁撰。皆援据经典,证《春秋》之用周正。所辨只一事,而关于经义者甚大。

  ▼《春秋书法钩玄》四卷

  明石光霁撰。是书仿张大亨、吴澄之例,以《春秋》书法分属五礼。有失礼者,则书之。五礼所不能括者,如年月爵号之类,别为杂书法一门。每条之下,采集诸说,以切要者为纲,互相发明者为目。大抵以三传、胡氏、张氏为主。张氏,即张以宁,光霁所从受《春秋》者也。

  ▼《春秋大全》七十卷

  明永乐中,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。大抵因汪克宽《胡传纂疏》,而稍点窜之。元延祐中,定取士用胡传,犹兼用三传。明洪武初,定取士用胡传,犹兼用张洽传。此书出而胡传独行天地间矣。

  ▼《春秋经传辨疑》一卷

  明童品撰。论《左传》事迹,与公、穀异同者,凡九十三条。大约以左氏为据。盖左氏,国史之记载;公、穀两家,则经师之传闻也。然如宋师围曹、华元奔晋诸条,则未尝不疑左氏之失,非有所偏党。

  ▼《春秋正传》三十七卷

  明湛若水撰。大旨以《春秋》本鲁史之文,不可强立义例,汩以臆说,因作此书,以厘订诸家。其曰“正传”者,谓正诸传之误也。

  ▼《左传附注》五卷

  明陆粲撰。前三卷驳正杜预注,第四卷驳正孔颖达疏,第五卷驳正陆德明《音义》。

  ▼《春秋胡氏传辨疑》二卷

  明陆粲撰。皆攻胡传之失。明二百七十余年,能昌言纠正胡传者,自此书始。

  ▼《春秋明志录》十二卷

  明熊过撰。其说尽废三传,而亦不遵胡安国传。于说《春秋》者,戛戛然自为一家。其纰缪者极纰缪,其精确者亦极精确。

  ▼《春秋正旨》一卷

  明高拱撰。拱以宋以来说《春秋》者,欲尊圣人而不知所以尊,欲明书法而不知所以明,乃推原经义,作此书以订其谬。篇页无多,而议论特正。

  ▼《春秋辑传》十三卷,宗旨一卷,凡例二卷

  明王樵撰。其《辑传》以朱子为宗,旁采诸家,附以论断。稍嫌其冗沓,而大旨尚醇。其凡例则此类推求,不涉穿凿,较他氏为简明。

  ▼《春秋亿》六卷

  明徐学谟撰。大旨谓《春秋》所书,皆据旧史,旧史所缺,圣人弗能益。盖一扫公、穀“无字非例”之说。虽主持过当,而颇能翦截葛藤。其驳夏时周月之说,曰:“为下而先倍,乌在其为《春秋》也?”可谓要言不繁矣。

  ▼《春秋事义全考》十六卷

  明姜宝撰。大旨以胡传为主,而亦颇参以己意。襄公以下,胡传多缺,亦胥为补葺。其论孔子必不以褒贬之法上施于君父,尤为大义炳然。虽颇近科举之学,不以害其宏旨也。

  ▼《春秋胡传考误》一卷

  明袁仁撰。亦攻驳胡传之失,与陆粲书同旨。其间吹求过当者,十之一二而已。

  ▼《左传属事》二十卷

  明傅逊撰。仿袁枢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之体,变传文编年为属事,各隐括大义而论之。于杜注之未安者,多所更定。凡传文之有乖世教者,亦多所纠正。

  谨案:章冲《左传始末》之类,以无关经旨,皆入史钞类中。惟此书虽以属事为名,而考定注文,参酌传义,非但排纂事实者比,故仍入之于经部。

  ▼《左氏释》二卷

  明冯时可撰。皆发明《左传》训诂,不载传文。惟有所论说者,乃著之。间有臆断,而精核者多。

  ▼《春秋质疑》十二卷

  明杨于庭撰。亦为纠正胡传而作,持论多有根据,非好为异说。

  ▼《春秋孔义》十二卷

  明高攀龙撰。其说斟酌于三传、胡传之间。合者取之,不合者置之,绝不以攻辨为长。意主以经解经,故名“孔义”。然平心持择,与有意废传而托词于信经,实不相同。

  ▼《春秋辨义》三十九卷

  明卓尔康撰。以六义释《春秋》:一曰经义、二曰传义、三曰书义、四曰不书义、五曰时义、六曰地义。持论颇为笃实。

  ▼《读春秋略记》十卷

  明朱朝瑛撰。所采啖助、赵匡,下及季本、郝敬诸书。皆自生新义,不肯依附三传者。朝瑛所论断,亦皆冥搜别解,不主故常。大致似叶梦得《三传谳》,而不及其辨博;又似程端学《三传辨疑》,而亦不至如其刚愎。其在明季,要不失为读书者之说经也。

  ▼《春秋四传质》二卷

  明王介之撰。取三传及胡安国传异同,断以己意。其“无骇卒”条下,发例云:“断以义,则胡氏精,而公、穀尤正;质以事,则左氏有征,为可信也。”其大旨可见矣。

  ▼《左氏杜林合注》五十卷

  明王道焜、赵如源同编。以宋林尧叟《左传句解》,散附杜注之下。虽林非杜匹,而因林之明显,以求杜之深奥,亦未始不相资以为功。

  ▼《日讲春秋解义》六十四卷

  是编亦圣祖仁皇帝讲筵旧本。世宗宪皇帝重加考定,排纂成书。每条皆先征事实,次明义例,然后酌三传之平,论断其得失,使笔削微旨,炳若日星。知临御寰瀛,所以端刑赏之原,定是非之准者,心法有自来矣。

  ▼《钦定春秋传说汇纂》三十八卷

  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。以胡安国传,自元延祐以来,久列学官,故仍与三传并载。至其中缴绕苛刻之说,以及借论时事,实与经旨违戾者,皆随事驳正,无所回护。使华衮斧钺,炳若丹青。允足破陋儒门户之私,而阐圣人笔削之义。

  ▼《御纂春秋直解》十五卷

  乾隆二十三年,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。自宋孙复以后,说《春秋》者,名为弃传从经,实则强经以从己,支离迂谬,于褒贬之旨多乖。是编恪禀睿裁,一涤曲说,故名曰直解。恭读御制序文,阐尼山之本意,而揭胡安国之臆断傅会。以诰天下。信惟圣人能知圣人矣。

  ▼《左传杜解补正》三卷

  国朝顾炎武撰。抉摘杜预《左传注》之缺误,根据经典,率皆精核。惠栋作《左传补注》,拾炎武之遗者尚多,其纠炎武之误者仅五六条耳。

  ▼《春秋稗疏》二卷

  国朝王夫之撰。所论《春秋》书法及名物典制之类,仅十之一;考证地理者,居十之九。虽得失互见,然语皆有本。

  ▼《春秋平义》十二卷

  国朝俞汝言撰。其书多引旧文,自立论者无几。然去取分明,多得经意,正不以多生新解为长。自序谓“传经之失,不在浅而在于深。《春秋》尤甚”。啖助、孙复以来,皆见未及此也。

  ▼《春秋四传纠正》一卷

  国朝俞汝言撰。乃其失明以后,口授而成。摘列《春秋》三传,及胡安国传之失,随事辨正,区为六类,计一百三条。末附“春王正月辨”一篇,申左氏周正之说。虽篇页无几,然言言皆中说《春秋》之病。

  ▼《读左日钞》十二卷,补二卷

  国朝朱鹤龄撰。亦补正杜预《左传注》之缺讹。集旧解者十之七,出新意者十之三,故以“钞”名。所补二卷,多用顾炎武说。是时炎武书尚未成,乃据其华阴所寄之稿本也。

  ▼《左传事纬》十二卷,附录八卷

  国朝马骕撰。取《左传》事迹,类分为一百八篇。各系以论断。附录杜预、孔颖达序论及骕所作左丘明小传共一卷,辨例三卷,图表一卷,览左随笔一卷,名氏谱一卷,《左传》字音一卷。融会贯通,具有条理,所谓专门之学,与涉猎者有异也。

  ▼《春秋毛氏传》三十六卷

  国朝毛奇龄撰。其书依经为次,中分二十二类,而总括以四例。大旨宗左氏,而攻胡安国。其中穿凿之说,叫嚣之语,平生结习亦未能除;而根据分明,条理融贯,较所说他经,得圣人之意者为多。

  ▼《春秋简书刊误》二卷

  国朝毛奇龄撰。取三传异文,详为辨说,多主左氏。其改左氏从公羊者,“卫侯衎出奔齐”一条而已。称“简书”者,奇龄之说谓:传据策书而作,经据简书而作也。

  ▼《春秋属辞比事记》四卷

  国朝毛奇龄撰。仿沈棐、赵汸之例,以《春秋》经文分隶二十二门,亦如所作《春秋传》。属稿未竟,仅得七门,而侵伐一门仅得其半。然宏纲细目,已具见体例。其大旨据礼以断《春秋》,特为典核。

  ▼《春秋地名考略》十四卷

  国朝高士奇撰。《潜丘札记》以为秀水徐善作,莫能详也。是书以《春秋》经传地名,分国编次,各为考证于条下,颇有嗜博之病,而大致详赡。

  ▼《春秋管窥》十二卷

  国朝徐庭垣撰。以《左传》之事实质经;以经之异同辨例。因以考定公、穀以下诸说。立义颇为明坦。其自序谓,孔子必不干犯名义,作私书以贬黜先王先公,而私匿之以图幸免。尤自古诸儒所未论及也。

  ▼《三传折诸》四十四卷

  国朝张尚瑗撰。尚瑗初受《春秋》于朱鹤龄,作《读三传随笔》,后渐成卷帙,乃排纂而为是书。取扬雄“群言淆乱,折诸圣语”为名。凡《左传》三十卷,《公羊》《穀梁》各七卷。虽贪多务得,多取汉、魏以下史书以证传文,未免庞杂。而取材既广,微言大义,亦往往而存。

  ▼《春秋阙如编》八卷

  国朝焦袁熹撰。自孙复倡《春秋》有贬无褒之论,说者日流于刻酷。袁熹此书,独深酌情理之平。末附读《春秋》数条,亦足破穿凿之谬。虽未成之书,近代说《春秋》者,莫能先也。

  ▼《春秋宗朱辨义》十二卷

  国朝张自超撰。本朱子《春秋》据事直书之说,不以深曲缴绕,汩乱圣经,故题曰“宗朱”,非全用朱子说也。其总论二十篇,亦深得此事属词之旨。

  ▼《春秋通论》四卷

  国朝方苞撰。即《春秋》经文,推求其孰为鲁史本书,孰为孔子笔削,未免臆断。至其扫公、穀穿凿之谈,涤孙、胡锲薄之见,则多协情理之平。

  ▼《春秋长历》十卷

  国朝陈厚耀撰。是书补杜预《长历》而作,盖未见《永乐大典》所载《释例》原本也。其凡有四:一曰历证,二曰古历,三曰历编,四曰历存。杜预书惟以干支递推,而以闰月小建为之前后牵就。厚耀明于算术,故所推较预为密云。

  ▼《春秋世族谱》一卷

  国朝陈厚耀撰。亦补杜预《世族谱》而作。与顾栋高《春秋大事表》“世系”一门,互有详略,可以相辅而行。

  ▼《惠氏春秋说》十五卷

  国朝惠士奇撰。士奇世传汉学,尤覃精于三礼。是书以礼为网,而纬以《春秋》之事,比类相从,约从三传附之,间证以《史记》诸书。大抵兼取裁张大亨《五礼例宗》、沈棐《春秋比事》,而典核则胜于二家。惟灾异诸条,反复申刘向、董仲舒之说,为过尊汉学之失耳。

  ▼《春秋大事表》五十卷,《舆图》一卷,《附录》一卷

  国朝顾栋高撰。以春秋事迹排此为表,凡四十篇。《舆图》则用朱书墨书,兼列古今地名。《附录》则皆诸表序,并辨论以订旧说之误。凡百三十一篇。大致与程公说《春秋分纪》相出入,而体例较密。其中有不必作表而强立为表者,亦以求密失之。

  ▼《春秋识小录》九卷

  国朝程廷祚撰。凡《春秋职官考略》三卷,《春秋地名辨异》三卷,《左传人名辨异》三卷。订证颇为详悉。

  ▼《惠氏左传补注》六卷

  国朝惠栋撰。皆援引旧诂,以补杜预《左传注》之遗。较朱鹤龄、顾炎武二家之书,更为详密。

  ▼《春秋左氏传小疏》一卷

  国朝沈彤撰。亦补杜预《左传注》之遗。其稿未成,故只一卷。然考证颇核。是时惠栋书尚未出,此书疑栋亦未见,故两不相谋,而各有所得云。

  ▼《春秋地理考实》四卷

  国朝江永撰。于《春秋》地名,悉从经传之次。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,仍之;其未得者,始加辨证。皆确指今为何地,故曰“考实”。

  ▼《三正考》二卷

  国朝吴鼐撰。取李濂《夏周正辨疑》、张以宁《春王正月考》,删其繁复,益以近时诸儒所论,勒为一编,以明《春秋》之用周正。辨证极核。其中“三正通于民俗”一条,尤足以破疑似之见。

  ▼《春秋究遗》十六卷

  国朝叶酉撰。其曰“究遗”,用韩愈《赠卢仝》诗语也。大抵多宗其师方苞《春秋通论》之语,而亦时有出入。于一切苛细纠纷之说,扫除殆尽。于左氏亦多所纠正。惟于《左传》事迹,动疑伪造,则拾程端学之余论,未免过当矣。

  ▼《春秋随笔》二卷

  国朝顾奎光撰。不载经文,偶有所见则记之,故名“随笔”。所论《春秋》家苛刻迂谬之弊,极为明晳,故立说多不失其平。

  ◎附录

  ▼《春秋繁露》十七卷

  汉董仲舒撰。原本残缺,今以《永乐大典》所载宋本补完。其书至北宋始出。又证以《汉书》所载书名,亦不相合。故《崇文总目》颇疑其伪。程大昌尤力排之。然精言奥义,往往而在,未敢云尽出仲舒手,亦决非唐以后书也。

  谨案:《春秋繁露》虽颇本《春秋》以立论,而无关经义者多,实易纬、《尚书大传》《韩诗外传》之类。向来列之经解,殊非其实,今亦置之于附录。

  右春秋类。一百十四部,一千八百一十八卷。附录一部,十七卷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