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
经部七 五经总义类


  ▼《驳五经异义》一卷,《补遗》一卷

  汉郑玄撰。举许慎《五经异义》,条举而驳其说。原本十卷,久已散佚,此本乃从诸书中抄撮而成。其有郑驳而无许义者,有许义而无郑驳者,则诸书所引有详略也。

  ▼《郑志》三卷,《补遗》一卷

  魏郑小同撰。小同,郑玄之孙也。玄没之后,门人述其问答为八篇,小同编次为十一卷。原本久佚,此亦好古者从诸书辑缀,以存郑学之崖略者也。

  ▼《经典释文》三十卷

  唐陆德明撰。采辑诸经音义及文字异同,依经传篇第编次。考证精博,至今谈经之士,钻仰不穷。惟列《老子》《庄子》于经典,而不列《孟子》,颇为乖舛。盖宋熙宁以前,《孟子》不列于经,《老子》《庄子》则六朝之所竞尚,德明生于陈代,犹沿积习也。

  ▼《七经小传》三卷

  宋刘敞撰。七经者,一《尚书》、二《毛诗》、三《周礼》、四《仪礼》、五《礼记》、六《公羊传》、七《论语》也。宋人说经,毅然自异于先儒,实自敞始,遂开一代之风气。然敞学有根柢,故能自成一家之言。后来不能学其深究古义,而学其排击古义,则傎也宜矣。

  ▼《程氏经说》七卷

  不著编辑者名氏。皆伊川程子说经之语。凡《系辞》一卷,《尚书》一卷,《诗》二卷,《春秋》一卷,《论语》一卷,改定《大学》一卷。

  ▼《六经图》六卷

  宋杨甲撰,毛邦翰补。六经者,以五经并《周礼》为六也,凡三百二十三图。

  ▼《六经正误》六卷

  宋毛居正撰。嘉定十六年,国子监刊定六经,居正校定四经,惟《礼记》及《春秋》三传以目疾罢,后四经刊刻不如法,因补校所缺二经,并前所校四经为此书。《书录解题》议其惟讲偏旁疑似,然监板为有司程序,义取通行,势不能如陆氏《释文》遍征古今,著篇章字句之异同。所校不过点画,不偏旁之讲而何讲乎。

  ▼《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》一卷

  宋岳珂撰。珂尝校刊九经三传,此其总例也。一曰书本,二曰字画,三曰注文,四曰音释,五曰句读,六曰脱简,七曰考异。皆参订同异,考证精核。其论字画一条,酌古准今,尤通人之论也。

  ▼《融堂四书管见》十三卷

  宋钱时撰。四书者,一《论语》、二《孝经》、三《大学》、四《中庸》。俱先列经文,略加音训,而诠释其大旨于后。《大学》析为六章,不从程、朱之本。盖时乃杨简门人;简,陆九渊门人。门户异也。

  ▼《四如讲稿》六卷

  宋黄仲元撰。《福建通志》作《四书讲稿考》。是书兼论诸经,不止四书,盖字误也。其说多朱子之绪论,而亦时抒心得,虽不必一一精确,要犹为好学深思之言。

  ▼《六经奥论》六卷

  旧本题宋郑樵撰。考书中引及樵说,称夹漈先生,又称朱子为文公,盖托名也。以所论颇有可采,故辨其伪而仍录之。

  ▼《明本排字九经直音》二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刻于元世祖至元丁亥,而书中于真宗不加“宋”字,盖宋人所作。曰“明本”者,明州所刻板也。其书不用反切,故曰“直音”。所音皆根据陆氏《释文》,而参以宋诸儒之说,颇为精确,未可以坊本忽之。

  ▼《五经说》七卷

  元熊朋来撰。朋来之学,恪守宋儒,故于古义、古音,多所抵牾。然其发明义理,尚为醇正。于礼经尤疏证分明,有裨初学。

  ▼《十一经问对》五卷

  元何异孙撰。以《论语》《孝经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书》《诗》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春秋》、“三传”、《礼记》为十一经,颇为杜撰,先后亦无伦次。然其书仿朱子或问之体,时有谬说,而亦时有新解。其论赵岐注《孟子》一条,尤平情之论,宋儒所讳不肯言者也。

  ▼《五经蠡测》六卷

  明蒋悌生撰。以五经为名,而独无《礼记》。据闵文振后记,盖残缺之稿也。其说《易》取程、朱;说《书》取蔡沈,而时立异同;说《诗》谓《小序》固有纰缪,而朱子疾之已甚,最为持平;说《春秋》者仅六条,于胡安国传在从违之间。

  ▼《简端录》十二卷

  明邵宝撰。说五经者十卷,说四书者二卷。皆其诵读有得,题诸简端之语。其门人王宗元,抄合成帙。宝有经术,说经非专门,而持论笃实,在明人为不汩于异说。

  ▼《五经稽疑》六卷

  明朱睦㮮撰。睦㮮初作《春秋诸传辨疑》四卷,后乃续说四经,合为一帙,改题此名。然《春秋》时有精义,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颇为草略,特以足五经之数。末附以藩府礼制八条,尤乖体例。

  ▼《经典稽疑》二卷

  明陈耀文撰。取汉唐以来,说经之异于宋儒者,分条辑录。上卷为四书,下卷为五经。《周礼》所采,多不得其根柢,又参以名人之语,亦失限断。然较诸株守永乐《四书五经大全》者,则可谓潜心训诂矣。

  ▼《翻译五经》五十八卷,《四书》二十九卷

  是编仿北魏国语《孝经》之例,以国语详译诸经,并推阐语意,毫厘曲肖,不烦笺释其字句,而微言大义,触吻跃然。允为诂经之明训,不但同文之盛轨也。

  ▼《七经孟子考文补遗》一百九十九卷

  旧本题西条掌书记山井鼎撰,东都讲官物观补遗。盖日本书也。其书成于康熙七年。以中国所刊诸本,与其国古今参校,颇为详备。

  ▼《九经误字》一卷

  国朝顾炎武撰。炎武以明国子监所刊九经,字多讹脱,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,乃考石经及诸旧本,作此书以正之。

  ▼《经问》十八卷,《经问补》三卷

  国朝毛奇龄说经之语,其门人录之成编。所补三卷,又其子远宗所录也。其中多证佐分明,足称精核;而强词夺理者,亦错出其间。所指名排击者,惟顾炎武、阎若璩、胡渭三人,亦可云劲敌相当矣。

  ▼《十三经疑义》十二卷

  国朝吴浩撰。取诸经注疏,标其疑义。考订之力颇勤。

  ▼《九经古义》十六卷

  国朝惠栋撰。所解凡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《毛诗》、三礼、三传、《论语》十经。其中《左传补注》,先已别本孤行,故此书惟说九经。曰“古义”者,汉儒专门训诂之学,得以考见于今者也。盖汉至于今,垂二千载,文字有异,训释亦殊,其假借旁通,如拘以近代之音注,则义理全乖。栋掇拾残剩,以作是编,使读经者有所考,亦不可谓之无功矣。

  ▼《经稗》六卷

  国朝郑方坤撰。采诸家笔记中说经之语,排次成书,以补传注之缺。因多采自说部,故取稗官之义,以稗为名。盖传注之文,全释一经,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;杂家之言,偶举一义,大抵有所独得,乃特笔于书。说多可取,良以此也。凡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春秋》各一卷,三礼共一卷,《四书》共一卷。

  ▼《十三经注疏正字》八十一卷

  国朝沈廷芳撰。取《十三经注疏》,以诸本互校。略仿《韩文考异》之例,各以本句标题,而列其异同得失于句下。于六书形声,尤研究不苟。

  ▼《朱子五经语类》八十卷

  国朝程川撰。取《朱子语类》,按五经排纂。每经皆以总论居前,论旧说得失者次之。其余则以经文为序,并各著某人所录于下,而标其某年某月朱子年若干岁于首条,尤可以知其说之早年晚年,孰先孰后,得以订其异同。

  ▼《群经补义》五卷

  国朝江永撰。取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春秋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随笔诠释,末附以杂说,多能补注疏所未及。

  ▼《经咫》一卷

  国朝陈祖范撰。皆其说经之文。名“经咫”者,用国语晋文公咫闻意也。凡《易》七条,《书》十二条,《诗》七条,《春秋》十三条,《礼》六条,《论语》十三条,《中庸》二条,《孟子》十条,而以杂文八篇有关于礼者附于后。

  ▼《九经辨字渎蒙》十二卷

  国朝沈炳震撰。以九经文字,分为十类:曰经典重文,曰经典阙文,曰经典传讹,曰经典传异,曰经典通借,曰先儒异读,曰同音异义,曰异音异义,曰异字同义,曰批注传述人。其排此钩稽,颇为细密;惟批注传述人一类,全录陆氏《释文》,不免赘疣耳。

  ▼《古经解钩沉》三十卷

  国朝余萧客编。搜辑唐以前解经遗说,编次成帙。冠以叙录,备述所引先儒爵里,及著书之名。皆但录旧文,不加断制,与惠栋《九经古义》融会考证者,为例不同,而详略可以互参。

  ◎附录

  ▼《古微书》三十六卷

  明孙珏编。取五经纬之佚文,各为编次,以存原书之梗概。挂漏舛误,均所不免;而据所采摭,颇资异闻,亦有因以考见古义者。凡《尚书纬》十一部,《春秋纬》十六部,《易纬》八部,《礼纬》三部,《乐纬》三部,《诗纬》三部,《论语纬》四部,《孝经纬》九部,《河图》十部,《洛书》五部。

  右五经总义类。三十一部,六百七十五卷。附录一部,三十六卷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