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
经部八 四书类


  ▼《孟子正义》十四卷

  宋赵岐注。其疏,旧题宋孙奭撰。然《朱子语录》指为邵武士人作,蔡元定犹见其人,似未必诬也。岐注笺释文句,颇为朱子《集注》所采,即误解曹交之类亦取之。疏文浅陋,则附骥以行而已。

  ▼《论语集解义疏》十卷

  魏何晏等注,梁皇侃疏。自南宋后,其书久佚,此本得于东洋市舶,犹唐以来相传旧笈。经文、注文,多与今本不同,虽长短互见,而颇足以资考证。侃疏即邢疏之蓝本,然多存古义,实胜邢疏。

  ▼《论语正义》二十卷

  魏何晏等注,宋邢昺疏。盖咸平二年诏昺因皇侃之书重为改定,颁列学官之本也。

  ▼《论语笔解》二卷

  唐韩愈撰。愈别有《论语注》十卷,此盖其札记之稿,录之成帙,故名“笔解”也。其中称“李曰”者,皆李翱之说。据《读书附志》,今本“李曰”,原本实作“翱曰”,或即翱所编次,附以己说,故自题其名欤。

  ▼《孟子音义》二卷

  宋孙奭撰。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,独缺《孟子》。奭奉敕校刊赵岐《孟子注》,因裒合张鉴、丁公着、陆善经三家之音义,以成此编。《孟子正义》托名于奭,即因此书而影附也。

  ▼《论语拾遗》一卷

  宋苏辙撰。以其兄轼所撰《论语说》有所未安,因作此书以正之。凡二十七章。其说“思无邪”及“夕死可矣”之类,颇涉于二氏,而所论讨陈恒、见南子、齐人归女乐、泰伯至德之类,驳正轼说,则具有精理。

  ▼《孟子解》一卷

  宋苏辙撰。凡二十四章。其说瑕瑜互见,盖苏氏之学如是;要其聪明独到之处,亦不可磨。

  ▼《论语全解》十卷

  宋陈祥道撰。祥道之学,出王安石,本不甚醇,是书或以《庄子》之说证《论语》,亦稍驳杂。而引据详洽,乃多可取。盖祥道即尝撰礼书者,其学问本赅博云。

  ▼《孟子传》二十九卷

  宋张九成撰。原本佚《尽心》上、下二篇,今存者二十九卷。九成以冯休诸人多诋斥孟子,因著此书明孟子尊王贱霸有大功、拨乱反正有大用。每一章为解一篇,发挥大意,而不笺诂。其文句曲折明畅,全如论体。又辨治法者多,辨心法者少,故亦不涉于禅说。九成著作,当以此为最醇。

  ▼《尊孟辨》三卷,《续辨》二卷,《别录》一卷

  宋余允文撰。原本残缺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补完。是书取司马光、李觏、郑厚叔三家驳诘孟子之词,一一与辨。又以辨王充《刺孟》及苏轼《论说者》,为《续录》二卷。其《别录》一卷,则允文所作《原孟》三篇也。

  ▼《中庸集解》二卷〔谨案:此部《总目》不存。〕

  宋石𡼖编。采周子、二程子、张子、吕大临、谢良佐、游酢、杨时、侯仲良、尹焞十家解说《中庸》之语。朱子《中庸辑略》,即据此书为蓝本也。

  ▼《大学章句》一卷,《论语集注》十卷,《孟子集注》七卷,《中庸章句》一卷

  宋朱熹撰。自是始有“四书”之名,而《章句》《集注》亦遂为说四书者之所祖。先儒旧解,不复能与争席矣。

  ▼《四书或问》三十九卷

  宋朱熹撰。其说与《章句》《集注》颇有抵牾,盖《章句》《集注》至朱子垂没犹修改。或问则成书在先,未及追改也。

  ▼《论孟精义》三十四卷

  宋朱熹撰。辑二程、张子、范祖禹、吕希哲、吕大临、谢良佐、游酢、杨时、侯仲良、尹焞、周孚先十二家解释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之语。初名“精义”,后改名“要义”,又改名“集义”。此本仍题曰精义,盖从原序之名也。

  ▼《中庸辑略》二卷

  宋朱熹编。因石𡼖《中庸集解》,而删其繁芜。据《中庸章句》集注,初附《章句》之末,其后乃别本孤行也。

  ▼《论语意原》二卷

  宋郑汝谐撰。以程子、张子及程氏门人诸说,于《论语》之义,尚有所遗,因发明其所未尽,而以诸说附于后。颇与朱子《集注》不合,然朱子不以为嫌,称其“亦有好处”云。

  ▼《癸巳论语解》十卷

  宋张栻撰。书成于乾道九年癸巳,因以为名。朱子集中,有与栻商订此书之语,多至一百一十八条,栻不尽从,朱子亦不复争也。

  ▼《癸巳孟子说》七卷

  宋张栻撰。是书亦成于乾道九年。于王、霸之辨,义、利之分,剖析最明。其中交邻国一章,盖为南渡时势发。“臧仓”“王驩”二章,亦似为张说事发。然皆经义之所有,非横生枝节也。

  ▼《石鼓论语问答》三卷

  宋戴溪撰。乃溪为石鼓书院山长时,与诸生所说也。书中考据,间有疏舛。朱子尝称其近道,盖取其谈理醇正也。

  ▼《蒙斋中庸讲义》四卷

  宋袁甫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甫,袁变之子,而又受业于杨简。燮、简皆陆九渊之弟子,故此书所阐,多陆氏宗旨。

  ▼《四书集编》二十六卷

  宋真德秀撰。中惟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为德秀所编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则刘承辑德秀遗说,以成之也。其书皆采朱子文集、语录之说,以发明《章句》《集注》,而间附己意,以断制异同。

  ▼《孟子集疏》十四卷

  宋蔡模撰。模,蔡元定之孙,蔡沈之子,而朱子之门人也。故是书杂引诸说,以发明《孟子集注》之意。其诸说与朱子异者,则舍诸说而从师说;或朱子之说与蔡元定、蔡沈异者,则又舍师说而从祖、父之说也。

  ▼《论语集说》十卷

  宋蔡节撰。其书杂采诸说,亦附己见。时朱子之学,已行而未盛,故大旨率从《集注》,而尚有所出入于其间。

  ▼《中庸指归》一卷,《中庸分章》一卷,《大学发微》一卷,《大学本旨》一卷

  宋黎立武撰。程子门人,岐为数派,此书盖传郭忠孝、郭雍之学,故立论多与朱子异,然不可谓非伊洛之传也。

  ▼《四书纂疏》二十六卷

  宋赵顺孙撰。其书备引朱子之说,以羽翼《章句》《集注》。所旁引者,惟黄幹、辅广、陈淳、陈孔硕、蔡渊、蔡沈、叶味道、胡泳、陈埴、潘柄、黄士毅、真德秀、蔡模十三家,亦皆朱子之宗派也。

  ▼《大学疏义》一卷

  宋金履祥撰。疏通朱子《大学章句》之旨。并作《指义》一篇,以括其要。今《指义》已佚,惟此书仅存。

  ▼《论语集注考证》十卷,《孟子集注考证》七卷

  宋金履祥撰。于朱子未定之说,俱辨订归一。于事迹、典故,考证尤多。自跋谓:文义之详明者,不敢赘,但用《经典释文》之例,表其疑难者疏之。

  ▼《四书集义精要》二十八卷

  元刘因编。原本三十卷,今佚二卷。初,庐孝孙采朱子《语类》、文集,编《四书集义》一百卷,读者病其复杂,因乃摘取精要,以成是书。

  ▼《四书辨疑》十五卷

  元陈天祥撰。朱子《四书章句》《集注》,元初始行于北方,王若虚不以为然,立说攻之。天祥又推演王氏之说,以成是书。于时,安熙又以天祥为非。然《问孔》《刺孟》,不废《论衡》,况儒者诂经,各抒所见,千虑一失,千虑一得,又何妨存备参考耶。

  ▼《读四书丛说》四卷

  元许谦撰。原本二十卷,今惟存《大学》一卷,《孟子》二卷,《中庸》佚其半,仅存一卷,论语则已全佚。以其书发挥义理,考证训诂,多有可取,故不以残缺而废之。

  ▼《四书通》二十六卷

  元胡炳文撰。因赵顺孙《四书纂疏》、吴真子《四书集成》所录诸说,尚偶有不合于朱子者,乃重为删定,驱除异议,使尽归于一家之言。

  ▼《四书通证》六卷

  元张存中撰。存中以胡炳文《四书通》详于义理,略于名物,因作此书以补之。凡朱子《章句》《集注》,引经数典者,悉一一注其所本,故谓“之证”。

  ▼《四书疑节》十二卷

  元袁俊翁撰。以《四书》经文比类,以参考其异同,皆设问于前,列答于后,盖即元制所谓经疑者是也。虽为科举之学,而非融会贯通,不能剖析分明如此。惟“疑节”之名,颇不可解。考彭元龙后序,有“四书经疑”之称,岂原书繁重,此其节本欤。

  ▼《四书经疑贯通》八卷

  元王充耘撰。与袁俊翁四书疑节,体例相同。

  ▼《四书纂笺》二十八卷

  元詹道传撰。略仿古经笺疏之体,取朱子《四书章句》《集注》《或问》,正其句读,考其名物训诂,各注于本句之下。凡朱子所引之成语,亦各证其出典。

  ▼《四书通旨》六卷

  元朱公迁撰。取《四书》之文,条分缕析,以类相从,列为九十八门。每门之中,又以语意相近者,联缀列之,一一辨别其异同,各以“右明某意”云云,标立言之宗旨。

  ▼《四书管窥》八卷

  元史伯璿撰。原本残缺,惟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尚全,《论语》则第十一篇以下,佚不可考。其书取赵顺孙等解释《四书》之说,与朱子《章句》《集注》异同者,一一辨订。诸说之自相异者,亦参酌归一。

  ▼《大学中庸集说启蒙》二卷

  元景星撰。星本全说《四书》,此本残缺,仅存其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。大旨宗朱子,而亦颇有出入。不似胡炳文等于《章句》《集注》,字字尊若六经也。

  ▼《四书大全》三十六卷

  明永乐中,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。其书因倪士毅《四书辑释》,稍加点窜。然有明取士,惟重四书义,四书义惟尊此书。坊刻讲章,千汇万状,皆此书之支流,亦不能不谓之一朝典制焉。

  ▼《四书蒙引》十五卷,别录一卷

  明蔡清撰。初有新旧二稿,皆非定本。嘉靖中,武进庄煦乃合并删削,编为此本。末附录一卷,则煦与其友王升商榷订正之语也。其书虽为科举而作,然阐明义理,犹有宋儒之遗意。

  ▼《四书因问》六卷

  明吕柟撰。皆记其门人质问《四书》之语。然书中称柟为先生,疑其门人魏廷萱等记录,非所自著也。所说多因《四书》之义,推而证诸躬行,见诸实事,非坊刻讲章之比,盖其学源出薛瑄故也。

  ▼《问辨录》十卷

  明高拱撰。取朱子《四书章句》《集注》疑义,逐条辨驳,不免有吹求过当之处。而当所独得,亦未始不可备参考。

  ▼《论语类考》二十卷

  明陈士元撰。皆考证《论语》名物、典故。分十八门,又分子目四百九十有四。纠讹补漏,颇不肯为苟同。

  ▼《孟子杂记》四卷

  明陈士元撰。前一卷叙孟子事迹,后三卷发明孟子之言。名似传记,实则经解居多,故仍列之于经部。

  ▼《学庸正说》三卷

  明赵南星撰。以《大学》《中庸》随节衍为口义,又以不尽之意,附著于后。其体例虽近讲章,然理醇词达,与坊刻滥本终殊。

  ▼《论语商》二卷

  明周宗建撰。宗建风节棱棱,而其学则姚江之末派。故此书语不尽醇,然简要明通之处,亦足释聚讼之轇轕。取其所长,而知其所短可也。

  ▼《论语学案》十卷

  明刘宗周撰。其学虽出姚江,而以慎独为宗,能救其末流之失。故是书所论,或与先儒异义,而大旨终醇。其解“见危授命”一章,尤不负所言。

  ▼《四书留书》六卷

  明章世纯撰。其诠解《四书》,往往于文句之外,标举精义,不规于训诂,而亦未尝如讲良知者滉漾无归。

  ▼《日讲四书解义》二十六卷

  康熙十六年,大学士库勒纳等奉敕编。盖圣祖仁皇帝,夙龄典学,缉熙光明,凡诸臣讲幄从容敷陈经义,并亲为裁定,荟萃成编。以《四书》为圣学之总汇,故刊布最先焉。

  ▼《四书近指》二十卷

  国朝孙奇逢撰。于《四书》要领,通论大旨,间引先儒之说,以证异同。其学介于朱、陆之间,而归本于“穷则励行,达则经世”,故所说不尽合于经义,而其理往往可存。

  ▼《孟子师说》二卷

  国朝黄宗羲撰。宗羲以其师刘宗周常释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,惟《孟子》无所论著,乃述其平日所闻,以作是书。犹赵汸述黄泽之学为《春秋师说》也。

  ▼《大学翼真》七卷

  国朝胡渭撰。前二卷首论《大学》音义,次序古学制。卷三论作《大学》之人,与古本、改本,皆引据精核。卷四以下则渭所考定之本。大旨仍从朱子所定,惟并传前四章为三章,《诚意章》以下则无所更易。其论格物之旨,与朱子亦同,特不用补传耳。

  ▼《四书讲义困勉录》三十七卷

  国朝陆陇其撰。因彦陵张氏讲义原本,删掇精要,益以明季诸家之说,较所订《四书大全》,因仍胡广之旧者,转多所发明焉。

  ▼《松阳讲义》十二卷

  国朝陆陇其撰。乃其官灵寿知县时,与诸生讲论而作。凡一百一十八章。皆近裹著己之言,与明以来坊刻讲章但为时文计者,迥殊。

  ▼《大学古本说》一卷,《中庸章段》一卷,《中庸余论》一卷,《读论语札记》二卷,《读孟子札记》二卷

  国朝李光地撰。《大学》用古本而立说,与王守仁迥殊。《中庸》分十二章,不从朱子《章句》,亦不从郑氏注,而大旨则无异,《余论》尤多所阐发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则有所见辄记之,不遍说也。

  ▼《论语稽求篇》四卷

  国朝毛奇龄撰。皆与朱子《集注》相诘难,其中引据精确者,往往而有。非如陈天祥书,但推求于文句间也。

  ▼《四书剩言》四卷,补二卷

  国朝毛奇龄杂论《四书》之语。前四卷,其门人盛唐、王锡所编。补二卷,其子宗远所编。皆随时杂记,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,亦不以四书分编。大抵谈义理者,不免有所出入;谈考证者,则用其所长,多有根据矣。

  ▼《大学证文》四卷

  国朝毛奇龄撰。《大学》自程、朱以后,改本日增,往往骋私心、汩乱古义。奇龄参校诸本,共得九家,一一断制分明,具有源委。

  ▼《四书释地》一卷,续一卷,又续二卷,三续二卷

  国朝阎若璩撰。若璩初考证《四书》地理,得五十七条。复摭所未尽者,“续”为一卷,牵连及于人名,凡八十条。后因地理、人名及于物类训诂典故,得一百六十三条,谓之“又续”。其他解释经义者,得一百二十六条,谓之“三续”。总题之曰“释地”,蒙其初名也。其博辩纵横,不及毛奇龄;而考据精密,亦非奇龄之所及。

  ▼《四书札记》四卷

  国朝杨名时撰。其说皆笃实近理。《大学》用古本,盖从其师李光地之说。说《孟子》者极简略,疑为之未竟也。

  ▼《此木轩四书说》九卷

  国朝焦袁熹撰。其中袁熹手定者十之六,其子以恕、以敬掇拾残稿者十之四。故与所作《经说》,偶有重复,然较《经说》多可取。

  ▼《乡党图考》十卷

  国朝江永撰。取经传中典制名物,证《论语》“乡党篇”之义,分为九类,皆根据详明。其中深衣、车制、宫室诸条,尤永专门之学,非他家所及。

  ▼《四书逸笺》六卷

  国朝程大中撰。采诸书之文,与《四书》相发明者,或《集注》所已引而语有舛误,或《集注》所未引而义可参证者,皆为笺其出典。其与《集注》异说者,则为附录。其所引与今本异文者,则为附记。末卷兼载《四书》人物遗事及杂记数十条,皆颇见考据。

  右四书类。六十二部,七百二十九卷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