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史部二 编年类 |
|
▼《竹书纪年》二卷 是书称魏之史记,由汲郡人发家而得。《晋书》具载其事。沈约作注,《隋志》亦载其名。然证以诸书所引,与今本多不相符。注文亦多剿取《宋书·符瑞志》,盖又依托之伪本。以流传已久,存之耳。 ▼《竹书统笺》十二卷 国朝徐文靖撰。冠以前编,考伏羲、神农之纪年;次为杂述,述竹书源流;皆不入卷数。于《竹书》及沈注,皆参考诸书以订证发明。虽未能知《竹书》、沈注之皆伪,然引据赅博,于地理世系,尤为详悉,亦足以旁资考证。 ▼《前汉纪》三十卷 汉荀悦撰。约班固《汉书》为编年之体,盖建安中奉诏所作。《后汉书·荀淑传》,称其词约事详,论辨多美。历代皆重其书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独轻诋之,非通论也。 ▼《后汉纪》三十卷 晋袁宏撰。其体例全仿荀悦书,其取材则以张璠《汉记》为主,而以谢承以下诸家益之。今以《三国志》注、《后汉书》注所引璠书,互校其异同详略之处,皆以此书为长。知其翦裁点窜,具有史才,非苟作者矣。 ▼《元经》十卷 旧本题隋王通撰,唐薛收续并传,宋阮逸注。自晋太熙元年至隋开皇九年,称通原书;自开皇十年至唐武德元年,称收续作。其书《唐志》不著录,至宋乃出于阮逸家。晁公武疑即逸作,似为近之。《文献通考》作十五卷,此本十卷,盖又残缺矣。 ▼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三卷 唐温大雅撰。记唐高祖初起,至即位三百五十七日之事。其以起义为高祖之谋;又载高祖于太原安抚大使时,已有异志;较《唐书·高祖本纪》,小有异同。大雅为高祖记室,耳目所见,当得其实也。 ▼《资治通鉴》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马光撰,元胡三省音注。光作此书,阅十九年乃成。草稿至盈两屋。故淹通贯串,为史家绝作。朱子欲修《纲目》以掩之,迄不能掩。三省所注,亦宏通博洽,后人偶拾舛漏,要不伤其大体也。 ▼《资治通鉴考异》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。光作《通鉴》所采书,自正史以外,杂史至三百三十二种,记录既繁,异同互出,因参校以作此书,明所以去取之意。元丰七年,随《通鉴》同奏上。 ▼《通鉴释例》一卷 宋司马光撰。皆其修《通鉴》时所定凡例。原附与范祖禹、刘恕论修《通鉴》书十三篇,今刘书十一篇别刊入《通鉴问疑》中,惟与范书二篇存焉。 ▼《资治通鉴目录》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。亦于元丰七年同进。名为《目录》,实则表体。年经国纬,纪年于上,而列《通鉴》卷数于下。撮录书中要语,随年编载,而以朔闰七政之变,列于上方。盖恐《通鉴》浩博,端绪难寻,并作此以挈其纲领也。 ▼《通鉴地理通释》十四卷 宋王应麟撰。所释《通鉴》地理,不以《通鉴》之文为次,但总括为四类:首州城,次都邑,次山川,次形势。而以唐河湟十一州,石晋燕云十六州附于末。 ▼《资治通鉴释文辨误》十二卷 元胡三省撰。南宋时《通鉴》释文凡三家:一曰海陵本,一曰龙爪本,皆从史照书剿袭成编。而照书讹舛实甚。三省既注《通鉴》,乃举照书之误,一一辨之。海陵本、龙爪本与之同者,亦附注于下。 ▼《通鉴胡注举正》一卷 国朝陈景云撰。是书举正胡三省《通鉴》音注之误,凡六十三条,其中论地理者居多。 谨案:以上三书,虽时代不同,然皆为《通鉴》而作,故以类相附,列于司马光《稽古录》前。 ▼《稽古录》二十卷 宋司马光撰。是编于《通鉴》之外,自为一书。所纪上起伏羲,下至英宗治平之末。仍以先所作《历年图》中诸论附之。其于治乱兴衰之故,剖析最明。 ▼《通鉴外纪》十卷,目录五卷 宋刘恕撰。恕与司马光同修《资治通鉴》,欲作《通鉴前纪》《后纪》而不果。迨病垂没,乃口授其子羲仲为此书,以备《前纪》之稿本。凡包羲以来纪一卷,夏、商纪共一卷,周纪八卷。终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与《通鉴》相接。其“目录”亦全仿《通鉴目录》之例,司马光为之序。 ▼《皇王大纪》八十卷 宋胡宏撰。所述上起盘古,下讫周末。前二卷皆粗存名号事迹,帝尧以后始用《皇极经世》编年。博采经传,附以论断。陈振孙讥其误取《庄子》寓言,及叙邃古之初,无征不信,其说良是。然帝王名号,古籍相传,固无实证信为真,亦无实证断为伪也。 ▼《中兴小纪》四十卷 宋熊克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所载南渡事迹,起建炎丁未,迄绍兴壬午,盖高宗一朝之史。其曰“小纪”,盖宋制,凡累朝国史,先修日纪,故以小别之,明非官撰也。 ▼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五百二十卷 宋李焘撰。原本残缺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校补,仅佚其徽宗、钦宗两朝。初,司马光修《资治通鉴》,先采合事迹,粘为长编;焘不敢居于“续通鉴”,故以所采北宋一祖八宗事迹,编年条载,汇为此书,谓之“长编”。每条之下,亦仿光考异之例,参校诸说,定其真妄。考北宋遗闻者,以此书为渊海焉。 ▼《纲目续麟》二十卷,校正凡例一卷,附录一卷,汇览三卷 明张自勋撰。首为“校正凡例”一卷,列朱子凡例及刘友益书法凡例,而著其所疑。次“附录”一卷,论《纲目》多出赵师渊手,且晚年未定之本。《续麟》二十卷,摘列《纲目》,考异书法,发明考证之文,一一辨其是非。“汇览”则列拟改正纲三千六百四十余字,增删分注四百余字也。 谨案:《四库》编纂之例,凡评注古书者,仍从所评所注之时代为次。是书本为《朱子纲目》而作,《纲目》经圣祖仁皇帝御批,当以御批为主,已恭录于史评类中,故编年类中不录《纲目》。而是书及芮长恤、陈景云书,则仍从《纲目》之次序列诸此焉。 ▼《纲目分注拾遗》四卷 国朝芮长恤撰。长恤以《通鉴纲目》分注,本出赵师渊手,非朱子之笔,故删改《通鉴》,往往舛谬,乃取《通鉴》原文,与分注互勘,一一正其是非,以成此书。 ▼《纲目订误》四卷 国朝陈景云撰。取朱子《纲目》,与诸史原文,互相比较,以订其舛谬。一字一句,皆证以实据,不空谈褒贬。 ▼《大事记》十二卷,《通释》三卷,《解题》十二卷 宋吕祖谦撰。取司马迁年表所书,编年系月,以记《春秋》后事,复采诸书以广之。始周敬王三十九年,讫汉武帝征和三年。条下皆注据某书修。《通释》三卷,如说经家之纲领。《解题》十二卷,则如经之有传也。 ▼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二百卷 宋李心传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述高宗一朝之事,与李焘《长编》相续。其编年纪事,附以考辨,体例亦略相同。 ▼《九朝编年备要》三十卷 宋陈均撰。用《通鉴纲目》之例,记北宋九朝事迹。大抵据日历实录,参以李焘《长编》,删繁举要,而稍以他书附益之。意存简约,故苟非大事,率略而不书。 ▼《续宋编年资治通鉴》十五卷 宋刘时举撰。所记起高宗建炎元年,讫宁宗嘉定十七年,当成于理宗之世。惟附论一篇,称“理宗撑拄五十年而后亡”,似非时举之语,或后人所缀入欤。时举尝劾史嵩之,以风节著。是书于张浚、李纲,功过皆不使相掩,亦无宋末讲学家门户之见。 ▼《西汉年纪》三十卷 宋王益之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排比西汉事迹,多搜采于马、班二史之外。条下所载考异,亦多司马光、三刘、吴仁杰所遗,颇为精密。惟自序称讫王莽之诛,而此本止于平帝,或有所佚脱欤。 ▼《靖康要录》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其书叙述详悉,不似草野传闻之语。似作于乾道元年《钦宗实录》告成之后,故撮举节目,以“要录”为名。虽叙事太略,载文太详,是其一失;而一时朝政,具有端委,多可以补《宋史》之遗。 ▼《两朝纲目备要》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所记起光宗绍熙元年,讫宁宗嘉定十七年。叙次颇为简明,持论平允,亦无宋季迂谬之见。 ▼《宋季三朝政要》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记理宗、度宗、瀛国公三朝之事。核其题词,盖宋之遗老,摭拾传闻而成。故时有舛误。然宋末轶事,多有史所不载者,亦足备参考也。 ▼《宋史全文》三十六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其书自建隆迄咸淳,编年排纂。大抵北宋删掇李焘《长编》,高、孝两朝删掇留正《中兴圣政草》,光、宁以后则不知其蓝本于何书矣。叙述颇有条理,所采宋人议论,尤为赅博。 ▼《资治通鉴前编》十八卷,《举要》三卷 宋金履祥撰。履祥以刘恕《通鉴外纪》,失之好奇,乃引据经典,作此以矫其失。上断自唐尧,止于《春秋》以前,又别为《举要》以表纲领。其中如于周昭王二十二年书“释氏生”之类,好奇亦不减于恕,然援据赅博,在讲学家亦可云究心史籍矣。 ▼《通鉴续编》二十四卷 明陈桱撰。旧本题元人误也。其书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一卷,以补金履祥《通鉴前编》之遗。次述辽在唐及五代时事一卷。余二十二卷,皆宋事。其大书分注,全如朱子《纲目》之体,当名之曰“续纲目”。仍袭《通鉴》之名,殊乖其实。 ▼《大事记续编》七十七卷 明王袆撰。盖续吕祖谦《大事记》而作。体例一仍其旧,惟解题散附各条下,不别为一编。俞恂序,称其自汉征和至宋德祐。而此本上起汉征和四年,接祖谦书,下仅讫周显德四年,疑尚有佚脱也。 ▼《元史续编》十六卷 明胡粹中撰。粹中以《元史》多详世祖以前攻战之事,而略成宗以后治平之迹,顺帝一朝,尤为缺失。乃作此以补之。大书分注,仿《通鉴纲目》。有所论断,亦随事附见焉。 ▼《开国方略》三十二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。洪惟列圣龙兴,肇基东土,式彰七德,垂裕万年。虽故老传闻,递相歌颂,而事经百载,或未能缕举其详。是以诏述是编,昭示亿代。由崇墉之因垒,至阪泉之奏功,鸿纲巨目,编年纪载。开创洪猷,炳炳麟麟,与日月齐耀焉。 ▼《御批通鉴辑览》一百十六卷,附《明唐桂二王本末》三卷 乾隆三十三年奉敕撰。以明正德中,李东阳等所修《通鉴纂要》,多所舛漏,乃命详考史传,定著此编。凡书法褒贬,一秉圣裁。其沿讹踵谬之处,并亲为论定,以昭千古之是非。至明季福王南渡不久就俘。特命于乙酉一年分注,以存其位号。而唐、桂二王,窃据称戈者,虽黜其年号,亦存其遗事,并诏续为编录,附于末篇。尤圣人至公之心,度越恒情万万者矣。 谨案:《御批通鉴纲目》,以“御批”为重,故恭录于史评类中;是编则书亦出于钦定,故恭录于编年类中。 ▼《御定通鉴纲目三编》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奉敕撰。是书初有张廷玉等所撰本,于事迹多所漏落,于塞外诸部人名、地名音译,亦多失真。至是乃特诏改修,义例一本《通鉴辑览》,译语一本《新定辽金元史国语解》。分注则采《明史》纪传,详具始末。又作发明,以阐书法;作质实,以备考证;较旧本特为精密。 ▼《资治通鉴后编》一百八十四卷 国朝徐乾学撰。乾学以明人续《通鉴》者,陈桱、王宗沐、薛应旗,均为未善,乃与万斯同、阎若璩、胡渭等排比正史,参考诸书,作为是编。又依司马光例,作《考异》以折中诸说。前儒议论,亦多采摭。虽未必追踪涑水,以较陈桱等之书,则远出其上矣。 右编年类。三十八部,二千六十六卷。 谨案:史家有历代之编年,《竹书纪年》以下是也。有一代之编年,《汉纪》以下是也。其间或有或无,不能相续。故正史以朝代为序,而编年则以作者为序,不复论统系之先后焉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