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史部一 正史类 |
|
▼《史记》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。凡一百三十篇,缺其十篇,褚少孙补之。考《汉志》,载《史记》百三十篇,不云有缺,则当时已与少孙书合为一矣。古注存者,有裴骃、司马贞、张守节三家。本各为书,宋元丰刊本合三家之注为一,至今仍之。 ▼《史记集解》一百三十卷 宋裴骃撰。其书采诸家《史记》音义,并参证以经史,故名“集解”。所引多先儒旧诂。原本八十卷,毛氏刊版依《史记》篇数析之。 ▼《史记索隐》三十卷 唐司马贞撰。是书因裴骃《集解》而作,首注骃序一篇,载其全文。于司马迁书,则如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之例,惟标所注字句,盖经传别行之古法。末二卷为述赞百三十篇,又补《史记》条例。终以《三皇本纪》,并自注之。 ▼《史记正义》一百三十卷 唐张守节撰。是书征引故实,颇为赅博。于地理尤详。音义亦较他注为密。 谨案:以上三家之注,虽散附今本《史记》中,而前明监本校正时既多所删除,刊刻时又多所漏落,皆已非其全文。张守节注,讹脱至一千余条,有一条佚去一百七十余字者,尤为踳驳。因并录三家原本,以资补正焉。 ▼《读史记十表》十卷 国朝汪越撰,徐克范补。其书取《史记》十表,排比旧文,钩稽微义。虽一笔一削,务以《春秋》书法推寻,未免求之太深,而订讹砭漏,所得为多。 ▼《史记疑问》一卷 国朝邵泰衢撰。《史记》本未成之稿,杂采群言,实多抵牾。此书参考事实,抉摘疵谬,往往多中其失。 ▼《汉书》一百二十卷 汉班固撰,其妹昭续成之,唐颜师古注。然《地理志》《艺文志》中,有固自注;或并引为师古,非也。固原书次第,备见于《叙传》之中。而《南史·刘之遴传》,别有“汉书真本”之说,颠倒其篇目,窜乱其字句,实为谬妄。故今所传本,悉不从之遴说焉。 ▼《班马异同》三十五卷 宋倪思撰,刘辰翁评点。大旨以《汉书》多因《史记》之旧,而篇章字句时有窜改,因参合两书,证其异同,以求史家笔削之意。其例以《史记》原文大书;《史记》无而《汉书》增者,则以细字书之;《史记》有而《汉书》删者,则以墨笔勒其旁;或颠倒先后者,注《汉书》上连某文下连某文;移入别篇者,则注曰“《汉书》见某传”。 ▼《后汉书》一百二十卷 《后汉书》本纪十卷,列传八十卷,宋范晔撰,唐章怀太子注。志三十卷,则晋司马彪《续汉书》之文,梁刘昭注之。唐以前,本各为书。宋乾兴中,判国子监孙奭建议校刊,乃取以补范书之亡。诸家征引,多称《后汉书》某志,失之远矣。 ▼《补后汉书年表》十卷 宋熊方撰是编,以补《后汉书》之缺。凡《同姓诸侯王表》二卷,《异姓诸侯表》六卷,《百官表》六卷。虽取材不出于范书,而条贯参稽,至为精密。 ▼《两汉刊误补遗》十卷 宋吴仁杰撰。初,刘攽作《西汉刊误》一卷、《东汉刊误》一卷,此书盖补所遗。然书中乃兼论刘敞、刘奉世之说;盖当时尝以敞父子所校《汉书》,与《两汉刊误》合刻一编故也。其书引据赅洽,考证精确,实出三刘之上。惟《宋志》载是书十七卷,今本十卷,而西汉居其八卷,似论东汉者尚佚七卷耳。 ▼《三国志》六十五卷 晋陈寿撰,宋裴松之注。寿不以正统予蜀,为后儒之论端。然晋承魏祚,寿为晋臣,伪魏是伪晋也,未免于不论其世。裴松之注,引据博洽,至今为考证之资。中多补正事迹,而不及音义与故实。然亦间注数篇,疑欲为之而未竟也。 ▼《三国志辨误》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其书兼订陈志、裴注之误。凡《魏志》二十一条,《蜀志》七条,《吴志》十四条。 ▼《三国志补注》六卷,附《诸史然疑》一卷 国朝杭世骏撰。裴松之《三国志》注,本极典博;世骏乃欲捃拾残剩,以驾乎其上。故贪多务得,体例不免芜杂。然参校异同,亦多精核。其“诸史然疑”为世骏未成之稿,篇页无几,难以孤行。以辨证颇有可采,今以类附载于末焉。 ▼《晋书》一百三十卷 唐房乔等撰。以陆机、王羲之二传太宗制赞,故卷首题太宗御撰。考典午一代,不乏名臣,而御制赞者,仅一工文之传、一工书之传,风旨可知。其略实行而奖浮华,忽正典而取小说,盖有由来。世仅以骈体为讥,未中其根株之失也。旧有唐何超《音义》,今仍录之备考核焉。 ▼《宋书》一百卷 梁沈约撰。据约进表称,纪传合表志为七十卷。今本一百卷,而无表。考《史通》所述,与今本同,则由来已久。中有缺卷,补以《南史》,亦自宋已然。 ▼《南齐书》五十九卷 梁萧子显撰。原本六十卷,至唐已佚一卷,北宋本载有进书表,见晁氏《读书志》。今其表已佚。又《文学传》无叙。《州郡志》及《桂阳王传》,均有缺文,无从校补。盖《南北史》行而八书俱微,世多不甚检阅,故愈久愈佚也。 ▼《梁书》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。篇末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,凡二十有六;盖思廉此书,因其父之遗稿也。《旧唐书·思廉本传》及《经籍志》,并作五十卷。《史通》及《新唐书》,则作五十六卷,与此本合。知《旧唐书》为误矣。 ▼《陈书》三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。是书虽亦因其父之稿,而其父所撰仅二卷,余皆出于一手。故列传体例,秩然画一。惟江总、袁宪之属,已仕隋而列之《陈书》,殊失限断。盖姚察亦入隋为秘书丞,思廉欲移其父入陈,则不得不先入总等。此足见一涉私心,鲜不自乱其例矣。 ▼《魏书》一百十四卷 北齐魏收撰,宋刘恕等校定,称其亡佚不完者二十九篇。《书录解题》又称:《太宗纪》补以魏澹书,《天文志》补以张太素书。今本又缺卷十二《孝静帝纪》、卷十三《皇后传》,不知以何书补亡。以《太平御览》所引魏澹书校之,疑亦取澹书也。 ▼《北齐书》五十卷 唐李百药撰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称是书残缺不完。今本列传之中无论赞者十九卷,有赞无论者一卷,有论无赞者五卷;传文亦多似补缀而成,非其本书。然世无别本,亦不能不存备一朝之纪载焉。 ▼《周书》五十卷 唐令狐德棻等撰。是书残缺亦甚多,取《北史》以补亡。又多所窜乱,而不著所移掇者何卷,所削改者何篇。德棻之原本,遂不可辨。大抵二十五卷、二十六卷、三十二卷、三十三卷、三十四卷剽取《北史》,痕迹显然。其他遗文脱简,不可枚数。诸史之中,惟《北齐书》及此书,断烂最甚。 ▼《隋书》八十五卷 唐魏徵等撰。其书出自众手,旧本每篇或题名或不题名,已不能尽知谁作。其十志本名《五代史志》,盖当时五史并修,故志亦兼该五代,以《隋书》居末,故列于《隋书》之中。今竟称《隋志》,盖失其实,然已不可复正矣。 ▼《南史》八十卷 唐李延寿撰。是书与《北史》出一手,而义例颇为两歧。大抵因四史旧文,稍为删润。补缺者少,削繁者多。不及《北史》成一家之言,特较四史稍为简要而已。 ▼《北史》一百卷 唐李延寿撰。是书较《南史》用力独深,如周则补《文苑传》,齐则补《列女传》,皆不似《南史》之缺略。出郦道元于酷吏,附陆法和于艺术,亦不似《南史》之因仍。殆家世北方,见闻较近,故综述特为详密欤。 ▼《旧唐书》二百卷 晋刘昫等撰。自《新唐书》出,此书遂废。然其本流传不绝。表昫之长攻欧宋之短者,亦不绝。实则互有短长,不容偏废仰承睿鉴,以新旧二书并校刊颁布。诚千古之至公,论史者无庸复赞一词矣。 ▼《新唐书》二百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、宋祁同撰。本纪表志,修所定;列传,祁所定也。大旨以事增文省,求胜旧书;而事多采小说,文多成涩体,亦在于此。至于唐代诏令,多骈体长篇,揆以史裁,理难备载,或以为病则非也。 ▼《新唐书纠谬》二十卷 宋吴缜撰。分二十门。所驳凡四百余事,虽未免有意吹求,然亦多中其失。世所行本,多佚脱倒乱,今以南宋椠本校补著录焉。 ▼《旧五代史》一百五十卷,目录二卷 宋薛居正等撰。自金泰和中,立《新五代史》于学官,此书遂渐散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禀承睿鉴,复得列于正史。盖《新五代史》,惟主褒贬,事迹始末,究不及此书之赅备也。 ▼《新五代史》七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。大旨以《春秋》书法为宗。譬之三传,薛近左氏,而欧近公、穀。不必执彼废此,亦不必执此废彼也。旧有徐无党注,至为浅陋。原本所载,今亦姑存焉。 ▼《五代史记纂误》三卷 宋吴缜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称,所列二百余事,今所存惟一百一十二事,然已见其大概矣。 ▼《宋史》四百九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。大旨在于表章道学,其余皆姑以备数。故疏舛芜蔓,仆数难穷。即辽、金国语,托克托非不能解,亦不一核视,致烦圣朝之改译,即他可知矣。柯维骐以下,屡有改修。然才谢三长,亦终无以相胜。故考宋事者,仍依据正史焉。 ▼《辽史》一百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。辽制:国人著作,不得传于邻境,故五京兵燹,荡然无存。托克托修史之时,无可考证,仅据耶律俨、陈大任二家所纪,以成是书。故颇伤疏略。惟《国语解》一卷,仿古人音义之意,其例甚善。而讹舛亦多。今钦禀睿裁,与金、元二史《国语解》均为改译,仅并以新本著录,俾不失真焉。 ▼《辽史拾遗》二十四卷 国朝厉鹗撰。因《辽史》太略,摭拾以弥缝其缺。有注有补,均摘史文为纲,而参引他书列于下。 ▼《金史》一百三十五卷 元托克托等撰。金一代典制修明,图籍亦备,又有元好问、刘祁诸人,私相缀辑,故是书有所依据,较《辽史》为详赅。承修者明于史裁,体例亦为严整。旧本三十三卷,有缺文,今以内府所藏元刻校补,仍为完帙。 ▼《元史》二百十卷 明宋濂等撰。其书仓卒而成,最为草略。碑志之语,案牍之文,往往不及修改。顺帝时事,虽经采补,亦复不详。太祖尝命解缙改修,书竟不成。故至今仍以是书,列为正史。 ▼《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》四十六卷 乾隆五十一年奉敕撰。辽金元三史之末,本各附有《国语解》。然对音舛谬,动辄失真。是编以索伦语正《辽史》之误,以满洲语正《金史》之误,以蒙古语正《元史》之误。言必究其义,字必谐其音。一一州分部列,开卷了然,足以传信于千古。 ▼《明史》三百三十二卷,目录四卷 国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撰。经始于康熙十八年,雍正二年诏诸臣续蒇其事,至乾隆四年告成。其中考究未详者,近又承命刊正。今谨以新定之本,著于录。 右正史类。三十八部,三千六百九十九卷。 谨案:注释诸史之书,皆各从其类。惟《班马异同》附《汉书》不附《史记》,以有《汉书》而后考及《史记》,其书由《汉书》作也。《两汉刊误》附《后汉书》不附《前汉书》,以后可以遥承前,前不能预见后也。若《宋史新编》之属,多删改原文,非其本书;《五代史补》之属,别搜闻见,亦与本书无关,则皆不泛入焉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