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子部六 天文算法类 |
|
▼《周髀算经》二卷,《音义》一卷 是书为相传古本,莫知谁作。其算法为句股之祖,其推步即盖天之术。欧罗巴法,实从此出。注为赵爽作,《隋志》作赵婴,未详孰是。《音义》为李籍作。原本舛讹,今据《永乐大典》所载宋本补脱子一百四十七,正误字一百一十三,删衍字一十八,补图二。 ▼《新仪象法要》三卷 宋苏颂撰。元祐中,诏别制浑天仪,以颂提举。并诏记其制度,为此书。绍圣中始告成。故一名《绍圣仪象法要》。凡六十图,图各系说,颇为详悉。 ▼《六经天文编》二卷 宋王应麟撰。三代以上,推步之书不传,而遗文时散见于六经。应麟因采掇成编,以著古法之梗概。虽以天文为名,实旁及阴阳五行卦气,悉备录之。虽以“六经”为名,亦颇以史志互证。 ▼《原本革象新书》五卷 元赵友钦撰。旧题赵绿督者,其号也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名曰“革象”,盖取革卦大象之文。所论疏密互见。明王袆病其冗芜,尝删润之。然术数主于测算,不论文词之工拙;且儒者之兼通,终不似专家之本业。故二本今并存焉。 ▼《重修革象新书》二卷 元赵友钦撰,明王袆删定。其修饰字句,较原本斐然可观,犹《新五代史》之于《旧五代史》也。 ▼《七政推步》七卷 明贝琳撰。即默德纳马哈麻之回回历也。梅文鼎《历算书记》曰:回回历法,刻于贝琳,其布立成,以太阴年而取距算,以太阳年巧藏根数,虽其子孙为台官者,莫能知。然回历即西法之旧率,泰西本回历而加精耳。 ▼《圣寿万年历》八卷,附《律历融通》四卷 明郑王世子朱载堉撰。成化以后,以《大统历》推交食,多不验,议改历者日众。载堉因撰此二书奏进。《明史》称其深得授时历之义,而能匡所不逮。当事惮于改作,格之不行,故于历志多取其说云。 ▼《古今律历考》七十二卷 明邢云路撰。言律者仅六卷,罕所发明,惟辨李文利黄钟长数为精确。言历者六十六卷,持论立法,皆不及郑世子之密,而在历法敝坏之日,亦足自成一家之言。 ▼《乾坤体义》二卷 明西洋利玛窦撰。是为西法入中国之始。上卷言天象,皆发古人所未发,罕譬曲喻,具有至理;下卷言算术,以边线、面积、平圜、撱圜,互相容较,亦补古方田少广所未及。虽篇帙无多,而言天皆得诸实测,言算亦取以捷法,实较古术为精密焉。 ▼《表度说》一卷 明西洋熊三拔撰。其书因土圭旧制,变为捷法,可以随意立表,分五体以明其说。盖西洋天圆地亦圆,及地球小于日轮之说,初入中国,泥古法者多骇之,故先即表度之易见者,证明其理焉。 ▼《简平仪说》一卷 明西洋熊三拔撰。其仪以天地二盘,上下贯以枢纽,可旋转测量。大旨以视法取浑圆为平圆,而以平圆测量浑圆之数,凡名数十二则,用法十三则。 ▼《天问略》一卷 明西洋阳玛诺撰。于诸天重数、七政部位、太阳节气、昼夜永短、交食本原、地影麤细、蒙气映漾、蒙影留光,皆设问答以明其理。末载《蒙影刻分表》,及《交食浅深图说》,亦颇详明。与熊三拔《表度说》,盖互相发明。 ▼《新法算书》一百卷 明徐光启等与西洋垄华民等同撰。凡十一部。以五部明历之基本,六部明历之节次,冠以修历缘起,记崇祯时新旧两法,测验辨争始末。后附《历法西传》、《新法表异》二种,则西洋汤若望所续。其法实密于旧法,而格于门户,不得立。入国朝后,乃用以布授时之典焉。 ▼《测量法义》一卷,《测量异同》一卷,《句股义》一卷 明徐光启撰。《测量法义》,因利玛窦所译而衍之,首造器、次论景、次设问十五题以明测望之法。《测量异同》,皆取古法九章句股测量与新法相较,以测量仅句股之一端,故以专言句股之义者,别为一卷焉。 ▼《浑盖通宪图说》二卷 明李之藻撰。其法出自熊三拔《简平仪》。卷首总论仪之形体,上卷以下规书度分时刻及制用之法,下卷诸图皆表明法意也。 ▼《圜容较义》一卷 明李之藻撰。亦利玛窦之遗法也。自序谓“昔从利公研容天体,因论圜容,拈出一义,次为五界十八题,借平面以推立圜,设角形以征浑体”云云。盖其法从四周取一面,即从一面以例四周,割圜形为众角,即合众角以成圜形也。 ▼《历体略》三卷 明王英明撰。上卷六篇,中卷三篇,皆论天地象纬;下卷则续见欧罗巴书,撮其体要为七篇,又附论一篇。然上、中二卷,大旨亦与西法通,盖是时利玛窦说已传于中国也。其书立说皆浅近,可以为天学之入门。 ▼《御定仪象考成》四十二卷 康熙十三年,圣祖仁皇帝御定《律历渊源》之第一部也。上编十六卷,曰“揆天察纪”,以阐其理;下编十卷,曰“明时正度”,以详其法;又表十六卷,以致其用。于圆灵仪象,殚极精微。虽庖牺之仰观俯察,未能逾聪明之天纵也。 ▼《御定历象考成后编》十卷 乾隆二年奉敕撰。初,世宗宪皇帝因《御制历象考成》中六仪之法,阅一甲子,将届七十年岁差之候,命续定日躔、月离二表,然有表无说,亦无算法,虑其久而失传,乃诏监臣增补图说,为推步之津梁。盖玑衡齐政之术,至是无余蕴矣。 ▼《御定历象考成》三十二卷 乾隆九年奉敕撰。凡《御制玑衡抚辰仪》二卷,《恒星黄道经纬度表》十三卷,《恒星赤道经纬度表》十二卷,《月五星相距恒星黄赤道经纬度表》一卷,《天汉经纬度表》四卷。皆考究岁差,以符天运。其星图视旧增一千六百一十四则,愈测而愈密矣。 ▼《晓庵新法》六卷 国朝王锡阐撰。前一卷述句股割圜诸法,后五卷皆推步七政交食凌犯之术。梅文鼎尝称其学在薛凤祚上。 ▼《中星谱》一卷 国朝胡亶撰。所订经星凡四十有五,于二十八宿之外,益以大角等十七星,与《御定仪象考成》中《星更录》不甚相远。书作于康熙八年,存其度数,亦足以考岁差也。 ▼《天经或问前集》四卷 国朝游艺撰。是书凡前后二集。后集多支离汗漫之谈;此集于天道运行皆设为问答,一一推其所以然,颇有理致,其不谈占验,尤为精识。 ▼《天步真原》一卷 国朝薛凤祚撰。凤祚初从魏文魁游,主持旧法,后见穆尼阁,乃改从西学。此书即所译穆尼阁求交食法也。 ▼《天学会通》一卷 国朝薛凤祚撰。是书以表算法求交食,盖本穆尼阁《天步真原》,而推演其术。 ▼《历算全书》六十卷 国朝梅文鼎撰。文鼎历算之法,近世推为绝学。受知于圣祖仁皇帝,有“积学参微”之御题。此编裒集其历算之书,凡二十九种。 ▼《大统历志》八卷,附录一卷 国朝梅文鼎撰。康熙丙午,开局修明史,馆臣以文鼎精于算术,就询明历。文鼎因即《大统》旧法,推衍注释,以成此编。分三纲十七目,明历之得失,粲然明白。 ▼《勿庵历算书记》一卷 国朝梅文鼎撰。文鼎历算诸书,仅刊刻二十九种,此乃合其已刊未刊之书,各疏其论撰之意,凡推步之书六十二种,算术之书二十六种。虽目录解题之类,而诸家之源流得失,一一具明,实数学之总汇。故列之天文算法类焉。 ▼《中西经星同异考》一卷 国朝梅文鼏撰。文鼏为文鼎之弟,数学亚于其兄。是书以丹元子“步天歌”,与利玛窦“经天该”所列星名虽同,而位座有无、数目多寡,往往不合,乃参注其异同,以为此书。 ▼《全史日至源流》三十二卷 国朝许伯政撰。皆溯稽经史传注所载,至朔气闰,质其合否,纠其谬误,亦颇有资于考证。 ▼《算学》八卷,《续》一卷 国朝江永撰。是编因梅文鼎《历算全书》,为之发明订正,一准《御定历象考成》,折中其异同,踵事而增,愈推愈密,可与文鼎书相辅而行。 右天文算法类推步之属。三十一部,四百二十九卷。 谨案:推步之术,古疏而今密,故今所甄录,新法为多。诸家算书,为天文而作者入此门;与天文并合为帙,不可割裂者,亦入此门。其专言数者,则别立为算书一类。 ▼《九章算术》九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盖《周礼》保氏之遗法,汉张苍删补校正,而后人又有所附益也。晋刘徽、唐李淳风,皆为之注。自《周髀》以外,此为最古之算经。 ▼《孙子算经》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疑汉、魏人所述。或以为孙武作者,误也。原本讹缺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校正。旧有甄鸾、李淳风注,今则佚矣。 ▼《术数记遗》一卷 旧本题汉徐岳撰,北周甄鸾注。《隋志》不著录。序中所言姓名、时代,多与史传抵牾,注亦无所发明,疑为伪作。殆因唐代算学所肄有此书,遂袭其名而依托欤。流传已久,姑录以备一家焉。 ▼《海岛算经》一卷 晋刘徽撰,唐李淳风注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本名“重差”,皆测望之术。唐代乃改称“海岛算经”,盖因第一条以海岛立表设问,遂以卷首之字名之耳。 ▼《五曹算经》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,以《唐志》载有甄鸾注,知书在北周前矣。原本讹缺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校补。其甄鸾、韩延、李淳风之注,则《永乐大典》亦佚之。 ▼《夏侯阳算经》三卷 旧本题夏侯阳撰。时代未详。《唐志》载有甄鸾注,则北周以前人也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凡十有二门。其法务切实用,虽九章古法,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,亦略而不载,于古算经中最为简要。 ▼《张丘建算经》三卷 旧本题张丘建撰,不著时代。序中引及夏侯阳,则犹在阳后也。其本乃毛晋汲古阁从宋椠影抄,首题“甄鸾注、李淳风注释、刘孝孙撰细草”,盖犹北宋秘书监赵彦若等校本。其体例皆设为问答,参较申明,条理精密,文词亦简奥古雅。 ▼《五经算术》五卷 北周甄鸾撰,唐李淳风注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名为五经,而书中举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、三礼、《春秋》《孝经》《论语》中待算方明者列之,实则九经也。所引经文,皆据古本,尤足以考异订讹。 ▼《缉古算经》一卷 唐王孝通撰,并自注。志称李淳风注,误也。大旨以《九章》“商功篇”,有平地役功受广袤之术,于上宽下狭、前高后卑,阙而不论,因设二十术以明之。文词隐奥,猝不易通,而细研之,具有端绪。 ▼《数学九章》十八卷 宋秦九韶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其书虽以“九章”为名,而别立九目,与古《九章》迥别。其法虽不尽精密,而大衍数中所载立天元一法,为郭守敬、李冶所本。欧罗巴之借根法,至为巧妙,亦从此出也。 ▼《测圆海镜》十二卷 元李冶撰。其书以句股容圆为题,自圆心圆外纵横取之,得大小十五形,皆无奇零。次列识别杂记数百条,以穷其理。次设问一百七十则,以尽其用。所演秦九韶立天元一法,为唐顺之、顾应祥等所不解,则精妙可知矣。 ▼《测圆海镜分类释术》十卷 明顾应祥撰。应祥得李冶之书于唐顺之,而不得其立天元一之解,遂去其细草,专算法,改为此书,殊失冶之本意。然乘方之法不明,亦难以遽求其根本。应祥所演,于读冶书者,不为无助也。 ▼《益古演段》三卷 元李冶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以某氏所作《益古集》,〔案:是书冶亦不知谁作,故原序但称曰某。〕以方圆周径羃积和较相求,定为诸法,而秘其要旨不肯言。因为移补条目,厘定图式,演为六十四题,以畅明其义。大旨亦借以明立天元一法。 ▼《弧矢算术》一卷 明顾应祥撰。弧矢之法,始于元郭守敬《授时历草》,亦本于立天元一法,应祥得其书而不得立法之本,故惟补开带纵三乘方式,及各弧矢相求术,其失与改《测圆海镜》等,其可为初学门径,功亦略同。 ▼《同文算指前编》二卷,《通编》八卷 明李之藻演利玛窦所译法也。《前编》言笔算定位,加减乘除之式,及约分通分之法。《通编》则以西术易九章,分十六目。其论三率比例,较古法方田粟米差分为详,少广则略而未备,盈朒方程,梅文鼎谓之藻取古法以传之,非利氏本意,存之亦见古法、西法互有短长也。 ▼《几何原本》六卷 西洋欧几里得撰,利玛窦译,而明徐光启所笔受也。其书为欧罗巴算学之祖,原本十五卷,光启刊其最要者六卷。卷一论三角形,卷二论线,卷三论圆,卷四论圆内外形,卷五、卷六俱论比例。 ▼《御定数理精蕴》五十三卷 康熙十三年,圣祖仁皇帝御定《律历渊源》中第三部也。上编五卷,以立纲明体,曰数理本原、曰河图、曰洛书、曰周髀经解、曰几何原本;下编四十卷,以分条致用,曰首部、曰线部、曰面部、曰体部、曰末部;又表八卷,其别有四,曰八线表、曰对数阐微表、曰对数表、曰八线对数表。通中西之异同,阐天人之微奥。自隶首以来,咸未窥斯秘也。 ▼《几何论约》七卷 国朝杜知耕撰。是书取徐光启所受《几何原本》,重为删削,故名曰“论约”。末附十题,则又知耕所推衍也。 ▼《数学钥》六卷 国朝杜知耕撰。其书列古法《九章》,以今线、面、体三部之法隶之,与方中通《数度衍》体例相同。而每章设例,必标其凡于首;每问答有所旁通,必附其术于下;每引证必著所出,条理尤详。 ▼《数度衍》二十四卷,附录一卷 国朝方中通撰。盖集诸书之长,勒为一编。其推阐九章,本《御制数理精蕴》;其几何约,本徐光启;其珠算,本程大位《算法统宗》;其笔算、筹算,本李之藻《同文算指》;尺算本陈荩谟《天算用法》。惟数原、律衍二门,未详所本耳。 ▼《句股引蒙》五卷 国朝陈吁撰。是书亦杂采诸法而成,虽未造精微,而浅显易入,其名曰“引蒙”,盖以此也。 ▼《句股矩测解原》二卷 国朝黄百家撰。所论句股测望之法,即《海岛算经》之遗术。与熊三拔《表度说》,大概相近,而专明一义,其说尤详。 ▼《少广补遗》一卷 国朝陈世仁撰。其书以一面尖堆及方底、三角底、六角底、尖堆、各半堆等题,分为十二法。有抽奇、抽偶诸目,盖堆垛之法也。堆垛为少广之一目,算书多未详说,故名曰“补遗”。 ▼《庄氏算学》八卷 国朝庄亨阳撰。乃其官淮徐海道时,经理河防,于高深测量之法,随事推究,设问答以穷其变,随笔札记。后人以其残稿,编为此书。末附七政步则本之《新法算书》,而摘取其要焉。 ▼《九章录要》十二卷 国朝屠文漪撰。以古《九章》合今法,与杜知耕《数学钥》大致略同,而互有疏密,彼此可以相辅。 右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。二十五部,二百十卷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