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
子部九 谱录类


  ▼《古今刀剑录》一卷

  旧本题梁陶弘景撰。记古来刀剑四十事,证以李绰《尚书故实》,所引亦合。然弘景卒于梁武帝前,而书中称梁武帝,又斥其讳,殊不可解。殆后人有所窜乱欤。

  ▼《鼎录》一卷

  旧本题梁虞荔撰。考荔已仕陈,称梁为误。又荔卒于陈武帝天嘉二年,乃记陈宣帝太极殿铸鼎事,尤为不合。殆亦经搀改也。

  谨案:陶弘景《刀剑录》,《文献通考》一入类书,一入杂技艺。虞荔《鼎录》,亦入杂技艺。夫类聚刀剑与鼎之故实,入类书犹可,入杂技艺,于理未安。故今悉改隶谱录类。

  ▼《考古图》十卷,《续图》五卷,《释文》一卷

  《考古图》,宋吕大临撰,其书在《博古图》前,较《博古图》为精审。《续图》五卷,钱曾《读书敏求记》亦以为大临所作,然体例与大临书少异,书中引吕与叔《考古图》,又有绍兴壬午纪年,则必非大临所作。观《释文》所注诸字,皆在《考古图》内,无一字及《续图》,亦可见也。

  ▼《啸堂集古录》二卷

  宋王俅撰。〔案:俅亦作球,未详孰是。〕其书集古器款识,各以今文释之,又并载古印数十。吾丘衍《学古编》,尝摘其所收伪迹二事,然古器真伪相参,释文亦彼此互异,诸家所录,往往抵牾,亦不但此书也。

  ▼《宣和博古图》三十卷

  宋大观中,王黼等奉敕撰。其称“宣和”者,徽宗未改宣和纪年以前,先有宣和殿也。其书所收古器,真赝杂糅,辨证尤多疏谬,为诸书所指摘者,不可缕陈。然音释舛而铭字尚存,论说误而器形犹在,故考古者或有取焉。

  ▼《宣德鼎彝谱》八卷

  明宣德中,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敕撰。所记皆当日铸器图式工料,及供用名目。末附释名二卷,具列仿古规模尺寸,记载尤详。

  ▼《钦定西清古鉴》四十卷

  乾隆十四年奉敕撰。皆即内府庋藏古器,绘图列说。体例虽仿《考古诸图》,而援据经典、辨别款识,一一考证精核,无所牵合附会于其间,则万非诸图所及也。以上古器。

  ▼《奇器图说》三卷,《诸器图说》一卷

  《奇器图说》,明西洋邓玉函撰;《诸器图说》,明王徵撰。玉函所述奇器,凡起重十一图,引重四图,转重二图,取水九图,转磨十五图,解木四图,解石、转碓、书架、水日晷、代耕各一图,水铳四图,各系以说。《诸器图说》凡图十一,皆徵所自制,亦具有思致。以上杂器。

  ▼《文房四谱》五卷

  宋苏易简撰。凡笔谱二卷,砚墨纸谱各一卷,附以笔格水滴。皆详述始末,而附以故实诗文,盖用《艺文类聚》之例。后来《蟹录》《砚笺》之类,则又以此书为例也。

  ▼《歙州砚谱》一卷

  宋唐积撰。其书成于治平丙午,凡十门,记歙州采砚造砚之法甚详。本名《歙砚图谱》,左圭刻入《百川学海》,删去其图,改今名。

  ▼《砚史》一卷

  宋米芾撰。所记诸砚凡二十六种。于端石、歙石,辨论尤详。冠以用品一条,论石当以发墨为上。附以性品一条,论石质刚柔;样品一条,述历代形制。

  ▼《砚谱》一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皆录砚之出产,与其故实。中引欧阳修、苏轼、唐询、郑樵之说,则南宋人作也。

  ▼《歙砚说》一卷,《辨歙石说》一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盖洪适所刻《砚谱》三种之二也。《砚说》兼纪采石之地,琢石之法,及其品质之高下。《歙石说》则专论其纹理、星晕,凡二十七种。

  ▼《端溪砚谱》一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有淳熙十年荣芑跋,又称徽宗为太上皇,知作于建炎、绍兴之间。其书前论石之所出,与石质、石眼,次论价,次论形制,而终以石病。

  ▼《砚笺》四卷

  宋高似孙撰。一卷为端砚,二卷为歙砚,各附以诗文,原有砚图四十二,今已佚之;三卷为诸砚品;四卷则诗文之为诸砚作者。

  ▼《钦定西清研谱》二十五卷

  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。凡陶之属六卷,石之属十五卷,共研二百,为图四百六十有四。附录三卷,则今松花、紫金、驼基、红丝,仿制澄泥诸品,共研四十有一,为图百有八。每研皆正背二图,亦间及侧面。凡御题及诸家铭识,一一钩摹精好。自有研谱以来,无如斯之完备。

  ▼《墨谱》三卷

  宋李孝美撰。一名《墨苑》,一名《墨谱法式》,皆后人妄改。今仍以原序之名名之。上卷原本八图、八说,今八说存,而图佚其六;中卷序以墨名家者十六人,其墨亦各绘图;下卷载制造之法,凡二十条。

  ▼《墨经》一卷

  宋晁季一撰。载制墨之法甚详,而又加意于和胶。谓上等煤而胶不如法,墨亦不佳;如得胶法,虽次煤能成善墨,诚笃论也。

  ▼《墨史》二卷

  元陆友撰。集古来善制墨者,凡一百五十余人,旁及高丽、契丹、西域之墨,无不搜载。末附杂记二十五则,皆墨之典故,颇为博赡。

  ▼《墨法集要》一卷

  明沈继孙撰。凡图二十有一,图各有说。古法制墨用松煤,后易以油烟,今松煤之法不传。此书所载皆油烟之法,实近代造墨之祖本也。以上文房谱。

  ▼《钱录》十六卷

  乾隆十五年奉敕撰。所列古钱,前十三卷自伏羲至明崇祯,以编年为次;十四卷为外域诸品;十五、十六卷,则吉语、异钱、厌胜诸品,咸载焉。大致用洪遵《泉志》之例。而图必有征,不似遵之动涉荒唐;说必有据,不似遵之多所臆断。析疑订舛,于货泉原委,展卷厘然。

  ▼《香谱》二卷

  不著撰人名氏。或题洪刍,与晁公武《读书志》所说亦不合,疑即《书录解题》所载侯氏《萱堂香谱》二卷也。凡四类,曰香之品、香之意、香之事、香之法。

  ▼《陈氏香谱》四卷

  宋陈敬撰。是书集沈立、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,汇为一书。故所载颇泛滥无律,然可资考证者亦多。

  ▼《香乘》二十八卷

  明周嘉胄撰。凡香之名品、修制、典故、艺文,一一胪载。考香事者,莫备于是书。

  ▼《云林石谱》三卷〔谨案:此部《总目》附录。〕

  宋杜绾撰。汇载石品凡一百一十有六,各具出产之地、采取之法,详其形状色泽,而品其高下。以上杂物。

  谨案:宋以后书,纂录日繁多,出于古来门目之外。如此谱汇载诸石,既非器用,又非珍宝,且自然之质,亦并非技艺,不但四库之内,无可系属,即谱录之内,亦无可类从,以石亦器物之材,姑附著于器物。

  右谱录类器物之属。二十四部,一百九十九卷。附录一部,三卷。

  ▼《茶经》三卷

  唐陆羽撰。古来称善茶者,以羽为首;言茶之书,亦以是书为首。凡分十类,曰一之源、二之具、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饮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图。其曰具,皆采制之用;其曰器,皆烹试之用;故二者异部。其曰图者,即上九事而图之。名虽十类,实则九也。

  ▼《茶录》二卷

  宋蔡襄撰。襄以陆羽《茶经》,不载闽产;丁谓《茶图》,又但论采造,不及烹试。乃作此书。上篇论茶,下篇论茶器。皆烹试之法也。

  ▼《品茶要录》二卷

  宋黄儒撰。皆论采造建茶之事。所论惟制茶之疵病,与售茶之真伪,与他家但称建茶之美者,立论各异。然恐以制不如法,鬻或售欺,为建茶累,正以表建茶之真也。

  ▼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一卷,附《北苑别录》一卷

  《北苑贡茶录》,宋熊蕃撰,所论皆建安焙造贡茶法式,其图三十有八,则蕃子克所补,克即撰《中兴小记》者也。蕃书有所未备,赵汝砺又作《别录》一卷,补其所遗。原本并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,以其相因而作,故并为一帙。

  ▼《东溪试茶录》一卷

  宋宋子安撰。晁氏《读书志》作朱子安,盖字之误。东溪者,建安地名也。其书补丁谓《茶图》、蔡襄《茶录》之遗,凡分八目。大旨以品茶宜辨所产之地,或相去咫尺,而优劣顿殊。故于诸焙道里远近,言之最详。

  ▼《续茶经》三卷,附录一卷

  国朝陆廷灿撰。续陆羽《茶经》,仍其十目。其附录一卷,则历代茶法也。

  ▼《煎茶水记》一卷

  唐张又新撰。前列刘伯刍所品七水,后列陆羽所品二十水,末附叶清臣述《煮茶泉品》一篇,欧阳修《大明水记》一篇、《浮槎山水记》一篇,则宋人所附入也。以上茶录。

  ▼《北山酒经》三卷

  宋朱翼中撰。第一卷为总论,后二卷论制曲酿酒之法,颇详。《说郛》所载,仅有总论一卷,此乃足本也。

  ▼《酒谱》一卷

  宋窦苹撰。〔案:苹或作革,盖字之误。〕其书杂录酒之故实,大抵取新颖字句,以供采掇,与谱录之体稍殊。以上酒谱。

  ▼《糖霜谱》一卷

  宋王灼撰。凡七篇。首叙唐代糖霜缘起,次考古来已有糖霜,次种蔗,次造糖之器,次结霜之法,次糖霜杂事,终以辨糖霜性味及制食之法。

  以上食品。

  右谱录类饮馔之属。十部,二十卷。

  ▼《洛阳牡丹记》一卷

  宋欧阳修撰。凡三篇:一曰花品,叙所列凡二十四种;二曰花释名,述得名之由;三曰风俗记,首略叙游宴及贡花。余皆种植之事。

  ▼《扬州芍药谱》一卷

  宋王观撰。因刘攽《芍药谱》所列三十一种,改其一种,增其八种,而叙述比刘本较详。

  ▼《范村梅谱》一卷

  宋范成大撰。所录梅花凡十二种,盖据吴郡所产、其别业之所植者记之。故冠以“范村”,非谓梅类止于此也。

  ▼《刘氏菊谱》一卷

  宋刘蒙撰。首谱叙,次说疑,次定品,次列菊名三十五种,各为品第,而终以杂记三篇。其书作于徽宗时,所录皆中原产也。

  ▼《史氏菊谱》一卷

  宋史正志撰。所录凡二十八种。自序谓菊花昔未有谱,因姑以所见为之,盖未见刘蒙之谱。然刘所谱者北地之花,此所谱者南方之产,不害其并存也。

  ▼《范村菊谱》一卷

  宋范成大撰。所录范村之菊,据自序凡三十六种,此本阙其一种,盖传写所佚。谢采伯《密斋笔记》,病此谱太略,不知但记其所有也。惟其以一干出千百朵者为贵,是南方所谓“千头菊”、北方所谓“满天星”也,至贱之品,何以重之,为不可解耳。

  ▼《百菊集谱》六卷,《菊史补遗》一卷

  宋史铸撰。荟萃诸家菊谱,订为一编。首列诸菊名品一百三十三种,不入卷数。卷一、卷二为诸家旧谱及铸自撰新谱,卷三杂录菊事,卷四为诗文,卷五为新增胡融谱及栽植事实,卷六为铸咏菊诸诗,补遗一卷皆诗文也。编次颇无体例,而采摭颇博。

  ▼《金漳兰谱》三卷

  宋赵时庚撰。其书不及王贵学谱,然互有详略。陶宗仪收入《说郛》,而佚第三卷,此犹完帙也。

  ▼《海棠谱》三卷

  宋陈思撰。上卷皆录海棠故实,中、下二卷皆题咏其名品之别、栽植之术。特上卷附见四五条,盖数典之书,非种树之书也。

  ▼《荔枝谱》一卷

  宋蔡襄撰。凡七篇:一原本始,二标尤异,三志贾鬻,四明服食,五慎护养,六时法制,七别种类。襄本闽人,所记皆闽产也。

  ▼《橘录》三卷

  宋韩彦直撰。上卷柑品八、橙品一,中卷橘品十八,下卷为种植之法。盖其知温州时作,故所录皆温州之产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作《永嘉橘录》,当是其旧名。今刻本乃无此二字,考《全芳备祖》论其不知黄岩有乳柑,则陈景沂时已但称《橘录》,故以永嘉境外之物,责以遗漏也。

  ▼《竹谱》一卷

  晋戴凯之撰,并自注。所记竹类七十有余,皆叙以四言韵语。词旨古雅,非唐以后人所能。其注中所引晋以前书,多存古义,亦足以旁资考证。

  ▼《笋谱》一卷

  宋释赞宁撰。或作惠崇者,误也。凡分五类:曰一之名,二之出,三之食,四之事,五之说。援据奥博,所引古书,多今所未见。

  ▼《菌谱》一卷

  宋陈仁玉撰。南宋时以台州之菌为上味,故仁玉述其乡之所产为此书。凡十一种。各详所生之地,所采之时,与其形状色味。末附以解毒之法。

  ▼《御定广群芳谱》一百卷

  康熙四十七年,翰林院编修汪灏等奉敕撰。因明王象晋旧本,改其岁谱为天时谱,而删其鹤鱼谱,其余订讹补漏,一一精核。名虽因而书则创,以较象晋所作,不啻大辂之有椎轮也。以上草木。

  ▼《禽经》七卷

  旧本题师旷撰,晋张华注,皆依托也。然陆佃《埤雅》以下所引《禽经》,今本乃皆不载,又伪本中之伪本矣。以左圭《百川学海》所收,即是此本,知其伪在南宋之末。既已流为丹青,今亦不能遽废也。

  ▼《蟹谱》二卷

  宋傅肱撰。所录皆蟹之故实。上卷多采旧文,下卷则肱所自记。诠次颇为雅驯。

  ▼《蟹略》四卷

  宋高似孙撰。以补傅肱之遗。分十二门:曰蟹原、蟹象、蟹乡、蟹具、蟹品、蟹占、蟹贡、蟹馔、蟹牒、蟹雅、蟹志、赋咏。虽偶有疏舛,而较傅谱为详备。

  ▼《异鱼图赞》四卷

  明杨慎撰。凡鱼图三卷,共八十七种,为赞八十六首。附《海错疏》一卷,共三十五种,为赞三十首。词旨古隽,自序拟郭璞、张骏,固未必逮,与宋祁《益部方物略》,实足以颉颃。

  ▼《异鱼图赞笺》四卷

  国朝胡世安撰。杨慎《异鱼图赞》,间有自注,多未详核。世安因为一一补笺,贪多务得,不免泛滥,而大致终为淹博。

  ▼《异鱼图赞补》三卷,闰集一卷

  国朝胡世安撰是书,补杨慎所未赞。凡鱼类一百五十四种,为赞五十七首;海错类三十八种,为赞二十八首。“闰集”一卷,则别录非常之鱼,恍惚不尽可凭者,其子谨及门人雷管等,共为之注。以上禽鱼。

  右谱录类草木虫鱼之属。二十一部,一百五十一卷。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