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子部十四 道家类 |
|
▼《阴符经解》一卷 旧本题黄帝撰,太公、范蠡、鬼谷子、张良、诸葛亮、李筌六家注。案此经造自李筌,则筌注自为真本,余皆依托而已。然世传《阴符经》注,以此本为最古。 ▼《阴符经考异》一卷 宋朱子撰。阴符之伪,自黄庭坚发之,《朱子语录》亦以为然。然以其时有精语,非深于道者不能作,乃考诸本之同异,刊定其文。 ▼《阴符经讲义》四卷 宋夏元鼎撰。其说以丹法释《阴符》,绘图列说,亦居然成理。阴符之变为炉火,自此书始。 ▼《老子注》二卷 旧本题河上公撰。唐刘知几尝辨其伪,词意颇浅,实不类秦、汉人书,且注附句下,马融以前亦无此例。姑以唐以前本而存之。 ▼《道德指归论》六卷 旧本题汉严遵撰。《唐志》亦著于录,此本仅存说德经者六卷。据曹学佺《元羽外篇》序,乃明末人所伪作,胡震亨误收入《秘册函》也。然其说颇近于理,存之亦足备一解。 ▼《老子注》二卷 魏王弼撰。弼以老庄说《易》,论者互有异同;至于解老,则用其所长。故是注,词义简远,妙得微契。《老子》注本,此为最古。 ▼《道德经解》二卷 宋苏辙撰。大旨主于佛老同源,而又引《中庸》之说,以相比附。朱子作《杂学辨》,极攻之。然在儒家为异说,在道家则正其本旨也。 ▼《道德宝章》一卷 宋葛长庚撰。陈继儒《秘笈》刻之作《蟾仙解老》,以长庚自号白玉蟾也。其书随文标识,不涉训诂,亦无所推阐。注文乃少于本经,语意多近禅偈,盖佛老本同源也。 ▼《道德真经注》四卷 元吴澄撰。大旨与苏辙略同。其并为六十八章,则澄之独见。澄所注《易》《书》《春秋》《礼记》《孝经》,均有删改,不独此书也。 ▼《老子翼》三卷,《考异》一卷 明焦竑撰。采古来解《老子》者六十四家,裒其精语,以成一编,而益以自著之《笔乘》。竑讲学皆涉老、庄,其讲老、庄之书,乃多得其本旨。所附《考异》,亦颇赅备。 ▼《御注道德经》二卷 顺治十三年,世祖章皇帝御撰。前有御制序,明《老子》非虚无寂灭之道,亦非权谋术数之学。故注中所阐明者,皆人事常经。盖睿鉴宏通,包涵万有,随在可以观理,即随在可以择善。渊怀所契,固非拘牵文句者,所能窥也。 ▼《老子说略》二卷 国朝张尔岐撰。以解《老子》者多缴绕穿凿,自生障碍,乃屏除繁说,但疏通其大意,故名“说略”。 ▼《道德经注》二卷,附《阴符经注》一卷 国朝徐大椿撰。其凡例诋諆河上公、王弼诸家,未免已甚。其谓老氏之道,在六经以上,亦属偏见。其所注,则实简而明。 ▼《关尹子》一卷 旧本题周尹喜撰。凡九篇。《汉志》著录,而《隋志》《唐志》皆不载。知原本久佚,此本出宋人依托。然在伪书之中,颇有理致、有词采,犹能文者所为。 ▼《列子》八卷 旧本题周列御寇撰。而书中有御寇以后事,故柳宗元《列子辨》,谓其经后人增窜;高似孙《子略》,遂以为庄周寓言,并无其人。然据《尔雅》疏,引《尸子·广泽篇》,知当日实有《列子》,特书为门人所追记耳。晋张湛所注,具有名理,亦肩随向、郭之注《庄》。 ▼《冲虚至德真经解》八卷 宋江遹撰。其称《列子》为《冲虚至德真经》者,“冲虚真经”,唐所尊;“至德”字,又宋所加也。所注摆落训诂,多得言外之旨。惟书作于徽宗时,于《周穆王》篇,灼然露附合方士之意。 ▼《庄子注》十卷 晋郭象撰。《世说新语》称象攘窃向秀注,后向注复出,遂两本并行。今乃向佚而郭存,以陆德明《庄子释文》所引向注互校,攘窃之迹,灼然可见。然象亦有所补缀改定,不可目为秀书,故今仍题象名焉。 ▼《南华真经新传》二十卷 宋王雱撰。唐天宝元年,尊《庄子》为《南华真经》,雱书盖仍其旧号。所注详于内篇,略于外篇、杂篇。大致规仿郭象,而更约其词。后附“拾遗杂说”一卷,疑其书成以后所补也。 ▼《庄子口义》十卷 宋林希逸撰。所得于《庄子》者颇浅,乃排斥旧注,殊不自量。然词旨明显易入,尚有裨于初学。 ▼《南华真经义海纂微》一百六卷 宋褚伯秀撰。辑郭象以下注《庄子》者十三家,并附以己意。间引陆德明《音义》,而不列于十三家,所重不在训诂也。又引成玄英、文如海、张潜夫,亦不列于十三家,以采自陈景玄书也。宋以前注《庄子》者,梗概略具于此书。 ▼《庄子翼》八卷,《庄子阙误》一卷,附录一卷 明焦竑撰。体例与《老子翼》同。所采《庄子》注,自郭象以下,凡二十二家,旁引他说者,自支遁以下,凡十六家,又章句音义,自郭象以下,凡十一家。而大旨以郭象、吕惠卿、褚伯秀、罗勉道、陆西星五家为主。所附《阙误》一卷,乃陈景玄之旧文。附录一卷,则“庄子列传”之类也。 ▼《文子》二卷 文子不知其名字。《汉志》但称老聃弟子而已。或曰计然者,误也。书凡十二篇,皆述老聃之说。柳宗元称其多窃取他书以合之,然要是唐以前之古本也。 ▼《文子缵义》十二卷 宋杜道坚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惟缺其五篇。凡所采李暹、徐灵府诸说,皆不标姓名,但题曰“旧注”。道坚自为说者,则题缵义以别之。其文子原文字句,多与今本异。核以文义,并此本为长。 ▼《列仙传》二卷 旧本题汉刘向撰。自赤松子至玄俗,凡七十一人。人系一赞,篇末又为总赞一首,全如《列女传》之体。然《汉志》载刘向六十七篇,无此书。疑魏、晋间方士所依托,故葛洪《神仙传》已引之。其总赞引《孝经》《援神契》,亦《七略》不载之书。疑即《隋志》所谓郭元祖《列仙传赞》也。 ▼《周易参同契通真义》三卷 《参同契》,汉魏伯阳撰;《通真义》者,后蜀彭晓所注也。葛洪《神仙传》称,伯阳作《参同契五行相类》,凡三卷。其说似《周易》,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,儒者不知神丹之事,多作阴阳注之,殊失其旨。盖丹经以此为最古。晓此书作于唐末,于注《参同契》者,亦为最古。惟移易“歌鼎器”一篇于后,开后来窜乱之门。 谨案:《唐志》列《参同契》于五行类,固为失当;朱彝尊《经义考》列之易类,则又不伦。惟葛洪所云,得作书本旨。若预睹陈抟以后,牵异学以乱圣经者,是此书本末,道家原了了,儒者反愦愦也。今仍列之道家,庶可知丹经自丹经,易数自易数;不以方士之说,乱羲、文、周、孔之大训焉。 ▼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一卷 旧本题空同道士邹欣撰,朱子之寓名也。然订正文字者,不过七八处,余皆诠释丹法,实即笺注。考《朱子年谱》载,庆元三年,蔡元定将编管道州,朱子与论《参同契》。《文集》又有《答元定书》,论《参同契》,有“但望他日为刘安鸡犬”之语。盖遭逢世难,不得已而托诸神仙;亦犹韩愈谪潮州日,与大颠往还之意耳。 ▼《周易参同契解》三卷 宋陈显微撰。书中篇次,悉从彭晓之本;其分三篇而不分章,则从葛洪之说。惟移“象彼仲冬”节以下七十字,于“太阳流珠”一节前,盖是时王柏诸人日煽六经错简之说,余波并流入道家矣。其解则诠释详明,尚不失为善本。 ▼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三卷,《释疑》一卷 宋俞琰撰。其说以一身之阴阳水火,发明丹法。虽不及彭晓等道家专门之学,然取材甚博。其《释疑》三篇,考订同异,亦较朱子为详。 ▼《周易参同契分章注》三卷 元陈致虚撰。分《参同契》伪三十五章,次第一从旧本,无所改易。李光地《参同契注》称,诸本之中,惟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。此本即朱本所自出也。其疏解亦颇明畅,无所穿凿。 ▼《古文参同契集解》三卷 明蒋一彪撰。用杨慎所传伪古本,而割裂彭晓以下诸家之注分附之。然自慎以后,世遂别有此本,不可磨灭,故今亦录备一家焉。 ▼《抱朴子内外篇》八卷 晋葛洪撰。抱朴子,其自号也。内篇论神仙修炼符箓劾治诸事,纯为道家之言;外篇则论时政得失、人事臧否,多作排偶之体,而词旨辨博,饶有名理。故《隋志》以内篇入道家,外篇入杂家。然外篇大旨亦以黄、老为宗,今并入于道家。 ▼《神仙传》十卷 晋葛洪撰。所录凡八十四人。证以诸书所引,确为古本。《汉魏丛书》别载一本,所录凡九十二人;核检其文,乃自《太平广记》抄合,多剿取他书以足数,舛漏殊甚,不足为据也。 ▼《真诰》二十卷 梁陶弘景撰。凡七篇。所记皆神仙授受真诀之事,凡降现月日、文字语言,一一详载。其事不足辨诘,而叙述雅饬。诗歌书牍,亦斐然可观。乃不类道家之野谈,盖弘景本博学工文也。 ▼《亢仓子》一卷 唐王士元撰。士元作孟浩然集序,尝自述其事。旧本题周庚桑楚者,妄也。然柳宗元已有《亢仓子辨》,则唐本即题周庚桑楚矣。凡九篇。其文多杂掇古书,融以己意,亦颇亹亹有理致,惟多作奇字,与卫元嵩《元包》相类,为中不足而涂饰于外耳。 ▼《亢仓子注》九卷 旧本题何粲撰。不著时代。据柳宗元《亢仓子辨》,则是书唐代已有注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亦载何璨注《亢仓子》二卷,当即此本。粲字从玉,盖传写异文耳。然则此本在公武前安。注中间有音释,为明黄谏所加,谏即作《从古正文》,以小篆改隶者也。 ▼《玄真子》一卷,附《天隐子》一卷 《玄真子》,唐张志和撰。原本十二卷,今存三篇。其言略似《抱朴子》外篇,但词采不及其博丽。《天隐子》亦唐人撰,佚其姓名。书虽八篇,而寥寥仅两三页,不能自为卷帙,以与志和同时,宗旨词格皆相类,故附缀志和书末焉。 ▼《无能子》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盖唐僖宗时人也。原本四十二篇,今存者三十四篇。其说原本老、庄,而傅以佛理,词旨未为深奥,以唐人旧本而存之。 ▼《续仙传》三卷 南唐沈汾撰。〔案:汾或作玢,盖字之误。〕上卷载飞升十六人,中卷载隐化十二人,下卷载隐化八人。 ▼《云笈七签》一百二十二卷 宋张君房撰。盖真宗时校正遗书,王钦若等荐君房司其事,因撮其精要,以成是书。其称“七签”者,以天宝君说洞真为上乘,灵宝君说洞玄为中乘,神宝君说洞神为下乘。又太玄、太平、太清三部为辅经,又正一法文遍陈三乘,别为一部,共七部也。 ▼《悟真篇注疏》三卷,附《直指详说》一卷 宋张伯端撰,翁葆光注,元戴启宗疏。伯端书以诗词百篇,演说金丹之旨,与《参同契》互相发明。葆光、启宗所注疏,亦言之有故,执之成理。 ▼《古文龙虎经注疏》三卷 宋王道撰。取世传《龙虎经》三十三章自为注,而自疏之。末附二图,大旨以魏伯阳书为根柢。 案:四库编录之例,凡伪书各从其所伪之时代,以便检寻。故《阴符经》知出李筌,而既称黄帝,即以冠道家之首。此经虽称古文,而不著撰人,亦不著时代,无可位置,故惟从作注之人,列宋人书中。 ▼《易外别传》一卷 宋俞琰撰。以邵子《先天图》,明丹家之旨。考《先天图》原出丹家,琰还以明丹家之说,可谓不失其本旨。其称“易外别传”,亦分明不苟也。 谨案:此书旧附《周易集说》后,然琰已自言非《易》之本义,故析而列诸道家。 ▼《席上腐谈》二卷 宋俞琰撰。乃其随笔札记。推上卷有考证数条,其余则皆辟容成之术,及论《褚氏遗书》胎孕之说;下卷则备述丹经,而终以黄白为戒。故虽兼杂说,而从其所重,列之道家。 ▼《道藏目录详注》四卷 明白云霁撰。以道家之书,分三洞、四辅七部,与《云笈七签》同。七部之中,又分十二子目,以千字文为次,一字当一函,“天”字至“群”字为旧藏之目,“英”字至“将”字为明人新续之目,每条各为解题,如《崇文总目》之例。 右道家类。四十四部,四百三十二卷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