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范仲淹 > 范文正公集 | 上页 下页 |
近名论 |
|
老子曰:“名与身孰亲(言人知爱名,不如爱其身之亲也。)”庄子曰:“为善无近名(言为善近名,人将嫉之,非全身之道也。)”此皆道家之训,使人薄于名而保其真。斯人之徒,非爵禄可加,赏罚可动,岂为国家之用哉?我先王以名为教,使天下自劝。汤解网,文王葬枯骨,天下诸侯闻而归之,是三代人君,已因名而重也。太公直钓以邀文王,夷齐饿死于西山,仲尼聘七十国以求行道,是圣贤之流,无不涉乎名也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即名教之书也。善者襃之,不善者贬之,使后世君臣,爱令名而劝,畏恶名而慎矣。夫子曰:“疾没世而名不称。” 《易》曰:“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。”然则为善近名,岂无伪邪?臣请辩之。孟子曰:“尧舜,性之也(性本仁名);三王,身之也(躬行仁义);五霸,假之也(假仁义而求名)。后之诸侯,逆天暴物,杀人盗国,不复爱其名者也。”人臣亦然,有性本忠孝者,上也;行忠孝者,次也;假忠孝而求名者,又次也。 至若简贤附势,反道败德,弑父叛君,惟欲是从,不复爱其名者,下也。人不爱名,则虽有刑法干戈,不可止其恶也。武王克商,式商容之闾,释箕子之囚,封比干之墓,是圣人敦奖名教,以激劝天下。如取道家之言,不使近名,则岂复有忠臣烈士为国家之用哉?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