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陶弘景 > 鬼谷子注 | 上页 下页
本经阴符七术


  鬼谷子卷下
  本经阴符七术

  〔阴符者,私志于内,物应于外,若合符契,故曰“阴符”。由本以经末,故曰“本经”。〕

  盛神法五龙:

  〔五龙,五行之龙也。龙则变化无穷,神则阴阳不测,故盛神之道,法五龙也。〕

  盛神中有五气,神为之长,心为之舍,德为之大,养神之所归诸道。

  〔五气,五藏之气也,谓精神魂魄志也。神居四者之中,故为之长;心能含容,故为之舍;德能制御,故为之大。然则养神之所宜,归之于道也。〕

  道者,天地之始,一其纪也。物之所造,天之所生,包宏无形,化气先天地而成,莫见其形,莫知其名,谓之神灵。

  〔无名,天地之始,故曰“道者,天地之始”也。道始所生者一,故曰“一其纪也”。言天道混成,阴阳陶铸,万物以之造化,天地以之生成,包容宏厚,莫见其形,至于化育之气,乃先天地而成,不可以状貌诘,不可以名字寻。妙万物而为言,是以“谓之神灵”也。〕

  故道者,神明之源,一其化端。是以德养五气,心能得一,乃有其术。

  〔神明禀道而生,故曰“道者,神明之源”也。化端不一,则有时不化,故曰“一其化端”也。循理有成谓之德,五气各能循理,则成功可致,故曰“德养五气”也。一者,无为而自然者也。心能无为,其术自生,故曰“心能得一,乃有其术”也。〕

  术者,心气之道。所由舍者,神乃为之使。

  〔心气合自然之道,乃能生术,术之有道由舍,则神乃为之使。〕

  九窍十二舍者,气之门户,心之总摄也。生受于天,谓之真人;真人者,与天为一。

  〔十二舍者,谓目见色,耳闻声,鼻臭𦤀香,口知味,身觉触,意思事,根境互相停舍。舍有十二,故曰“十二舍”也。气候由之出入,故曰“气之门户”也。唯心之所操舍,故曰“心之总摄也”。凡此皆受之于天,不臭亏其素,故曰“真人”。真人者,体同于天,故曰“与天为一”也。〕

  内修练而知之,谓之圣人。圣人者,以类知之。

  〔内修练,谓假学而知者也。然圣人虽圣,犹假学而知,假学卽非自然,故曰“以类知之”也。〕

  故人与生一,出于物化。

  〔言人相与生在天地之间,其得一耳。但既出之后,随物而化,故有不同也。〕

  知类在窍,有所疑惑,通于心术,心无其术,必有不通。

  〔窍,谓九窍也。言知事类,在于九窍,然窍之所疑,必与心术相通,若乃心无其术,术必不通也。〕

  其通也,五气得养,务在舍神,此之谓化。

  〔心术能通,五气自养。然养五气者,务令神来归舍,神既来舍,自然随理而化也。〕

  化有五气者,志也,思也,神也,德也。神其一长也。静和者养气,

  〔案:《道藏》本有“养”字。〕

  气得其和。四者不衰,四边威势,无不为存而舍之,是谓神化,归于身谓之真人。

  〔言能化者,在于全五气。神其一长者,言能齐一志思而君长之。神既一长,故能静和而养气。气既养,德必和焉。四者,志、思、神、德也。是四者能不衰,则四边威势,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,则神道变化,自归于身,神化归身,可谓真人也。〕

  真人者,同天而合道,执一而养产万类,怀天心,施德养,无为以包志虑思意,而行威势者也。士者通达之,神盛乃能养志。

  〔一者,无为也。言真人养产万类,怀抱天心,施德养育,皆以无为为之,故曰“执一而产养万类”。至于志意思虑,运行威势,莫非自然,循理而动,故曰“无为以包”也。然通达此道,其唯善为士乎!既能盛神,然后乃可养志也。〕

  养志法灵龟:

  〔志者察是非,龟者知吉凶,故曰“养志法灵龟”。〕

  养志者,心气之思不达也。

  〔言以心气不达,故须养志以求通也。〕

  有所欲志,存而思之。志者,欲之使也。欲多则心散,心散则志衰,志衰则思不达。

  〔此明纵欲者,不能养气志,故所思不达也。〕

  故心气一,则欲不徨;欲不偟,则志意不衰;志意不衰,则思理达矣。

  〔此明寡欲者能养其志,故思理达矣。〕

  理达则和通,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。

  〔和通则莫不调畅,故乱气自消。〕

  故内以养志,外以知人。养志则心通矣,知人则分职明矣。

  〔心通则一身泰,职明则天下平。〕

  将欲用之于人,必先知其养气志,知人气盛衰,而养其气志,察其所安,以知其所能。

  〔将欲用之于人,谓之养志之术用人也。养志则气盛,不养则气衰。盛衰既形,则其所安所能可知矣。然则善于养志者,其唯寡欲乎!〕

  志不养,则心气不固;心气不固,则思虑不达;思虑不达,则志意不实;志意不实,则应对不猛;应对不猛,则失志而心气虚;志失而心气虚,则臭䘮其神矣。

  〔此明臭䘮神始于志不养也。〕

  神臭䘮则髣髴,髣髴则参臭㑹不一。

  〔髣髴,不精明之貌;参臭㑹,谓志、心、神三者之交臭㑹也。神不精明,则多违错,故参臭㑹不得其一也。〕

  养志之始,务在安己。己安,则志意实坚;志意实坚,则威势不分,神明常固守,乃能分之。

  〔安者,谓寡欲而心安也。威势既不分散,神明常来固守,如此则威积而势震物也。上分,谓散亡也;下分,谓我有其威,而能动彼,故曰“乃能分之”也。〕

  实意法螣蛇:

  〔意有委曲,蛇能屈伸,故实意者法螣蛇也。〕

  实意者,气之虑也。

  〔意实则气平,气平则虑审,故曰“实意者,气之虑也”。〕

  心欲安静,虑欲深远。心安静则神策生,

  〔案:“神策生”,《道藏》本作“神明荣”。〕

  虑深远则计谋成。神策生则志不可乱,计谋成则功不可间。

  〔智不可乱,故能成其计谋;功不可间,故能宁其邦国。〕

  意虑定则心遂安,则其所行不错,神自得矣,得则凝。

  〔心安则无为而顺理,不思而元览,故心之所行不错,神自得之,得则无不成矣。凝者,成也。〕

  识气寄,奸邪而倚之,诈谋而惑之,言无由心矣。

  〔寄谓客寄,言识气非真,但客寄耳。故奸邪得而倚之,诈谋得而惑之,如此则言皆胸臆,无复由心矣。〕

  故信心术,守真一而不化,待人意虑之交臭㑹,聴之候也。

  〔言心术诚明而不亏,真一守固而不化,然后待人接物,彼必输诚尽意。智者虑能,明者献策,上下同心,故能谋虑交臭㑹也;用天下之耳聴,故物候可知矣。〕

  计谋者,存亡枢机;虑不臭㑹,则聴不审矣。候之不得,计谋失矣,则意无所信,虚而无实。

  〔计得则存,失计则亡,故曰“计谋者,存亡之枢机”。虑不合物,则聴者不为己聴,故聴不审矣。聴既不审,候岂得哉!乖候而谋,非失而何?计既失矣,意何所信?惟有虚伪,无复诚实也。○案:注“计既失矣”十七字,《道藏》本缺。〕

  故计谋之虑,务在实意,实意必从心术始,

  〔实意则计谋得,故曰“务在实意”。实意由于心安,故曰“必在心术始”也。○案:《道藏》本误以此节正文为注,又缺注“实意”以下十八字。〕

 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,和通六腑,精神魂魄固守不动,乃能内视,反听,定志。虑之太虚,待神往来。

  〔言欲求安心之道,必先寂澹无为,如此则五脏安静,六腑通和,精神魂魄各守所司,澹然不动,则可以内视无形,反聴无声,志虑宅太虚,至神明千万往来归于己也。○案:“宅”,《道藏》本作“定”。〕

  以观天地开辟,知万物所造化,见阴阳之终始,原人事之政理,不出户而知天下,不窥牖而见天道,不见而命,不行而至。

  〔唯神也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能知于不知,见于不见,岂待出户牖然后知见哉!同于不见而命,不行而至也。〕

  是谓道知,以通神明,应于无方,而神宿矣。

  〔道无思也,无为也。然则道知者,岂用知而知哉?以其无知,故能通神明。应于无方,而神来舍。宿,犹舍也。〕

  分威法伏熊:

  〔精虚动物谓之威,发近震远谓之分。熊之搏击,必先伏而后动,故分威法伏熊也。〕

  分威者,神之覆也。

  〔覆,犹衣被也。神明衣被,然后其威可分也。〕

  故静意固志,神归其舍,则威覆盛矣。

  〔言致神之道,必须静意固志,自归其舍,则神之威覆隆盛矣。舍者,志意之宅也。〕

  威覆盛则内实坚,内实坚则莫当,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,而动其势如其天。

  〔外威既盛,则内志坚实。表里相副,谁敢当之?物不能当,则我之威分矣。威分势动,则物皆肃然,畏敬其人若天也。〕

  以实取虚,以有取无,若以镒称铢。

  〔言威势既盛,人物肃然,是我实有而彼虚无,故能以我实取彼虚,以我有取彼无。其取之也,动必相应,犹称铢以成镒也。二十四铢为两,二十四两为镒也。〕

  故动者必随,唱者必和,挠其一指,观其余次,动变见形,无能间者。

  〔言威分势震,靡物犹风,故能动必有随,唱必有和。但挠其指,以名呼之,则羣物毕至。然徐徐以次观其余,众循性安之,各令得所。于是风以动之,变以化之,犹泥之在钧,羣器之形自见如此,则天下乐推而不厌,谁能间之也?〕

  审于唱和,以间见间,动变明而威可分也。

  〔言审识唱和之理,故能有间必知,我既知间,故能见间,而既见间,即能莫间,故能明于动变,而威可分也。〕

  将欲动变,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。

  〔既能养志伏意,视知其间,则变动之术可成矣。〕

  知其固实者,自养也;让己者,养人也。故神存兵亡,乃为之形势。

  〔谓自知志意固实者,此可以自养也;能行礼让于己者,乃可以养人也。如此则神存于内,兵亡于外,乃可为之形势也。〕

  散势法鸷鸟:

  〔势散而后物服,犹鸟击禽获,故散势法鸷鸟也。〕

  散势者,神之使也。

  〔势由神发,故势者,神之使也。〕

  用之必循间而动。

  〔无间则势不行,故用之必循间而动。〕

  威肃内盛,推间而行之,则势散。

  〔言威势内盛,行之又因间而发,则势自然布散也。〕

  夫散势者,心虚志溢。

  〔心虚则物无不包,志溢则事无不决,所以能散其势。〕

  意衰威失,精神不专,其言外而多变。

  〔志意衰微而失势,精神挫衂而不专,则言臭䟽外而多谲变也。〕

 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,乃以揣说图事,尽圆方,齐短长。

  〔知其志意隆替,然后为之度数。度数既立,乃复揣而说之。其图事也,必尽圆方之理,齐短长之用也。〕

  无间则不散势者,

  〔案:《道藏》本“者”上有“散”字。卢抱经先生云:“疑‘不散’下‘势’字不当有,下句作‘散者’为是。”〕

  待间而动,动而势分矣。

  〔散不得间,则势不行。故散势者,待间而动,动而得间,势自分矣。〕

  故善思间者,必内精五气,外视虚实,动而不失分散之实。

  〔五气内精,然后可以外察虚实之理;虚实之理不失,则必可知其有间,故能不失分散之实也。〕

  动则随其志意,知其计谋。

  〔计谋者,志意之所成,故随其志意,以知其计谋也。〕

  势者,利害之决,权变之威。势败者,不以神肃察也。

  〔神不肃察,所以势败也。○案:“败”字疑“散”字之误。〕

  转圆法猛兽:〔案:孙季逑云:“疑即转丸。”〕

  〔圣智之不穷,若转圆之无止。犹兽威无尽,故转圆法猛兽。〕

  转圆者,无穷之计。无穷者,必有圣人之心,以原不测之智,而通心术。

  〔圣心若镜,物感斯应,故不测之智可原,心术之要可通也。〕

  而神道混沌为一,以变论万义类,说义无穷。

  〔既以圣心原不测,通心术,故虽神道混沌,如物杳冥,而能论万类之变,说无穷之义也。〕

  智畧计谋,各有形容,或圆或方,或阴或阳,或吉或凶,事类不同。

  〔事至然后谋兴,谋兴然后事济。事无常凖,故形容不同。圆者运而无穷,方者止而有分。阴则潜谋未兆,阳则功用斯动。吉则福至,凶则祸来。凡此事皆反复,故曰“事类不同”也。○案:注“动”,《道藏》本作“彰”。〕

  故圣人怀此用,转圆而求其合。

  〔此谓所谋圆方以下六事,既有不同,或多乖谬。故圣人怀转圆之思,以求顺通合也。〕

  故兴造化者,为始动作,无不包大道,以观神明之域。

  〔圣人体道以为用,其动也神,其随也天。故与造化,其初动作先含大道之理,以稽神明之域。神道不违,然后发施号令也。〕

  天地无极,人事无穷。各以成其类,见其计谋,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。

  〔天地则独长且久,故无极;人事则吉凶相生,故无穷。天地以日月不过、陵谷不迁为成;人事以长保元亨、考终厥命为成。故见其事之成否,则知其计谋之得失;知其计谋之得失,则吉凶成败之所终皆可知也。〕

  转圆者,或转而吉,或转而凶,圣人以道先知存亡,乃知转圆而从方。

  〔言吉凶无常凖,故取类转圆。然唯圣人坐忘遗鉴,体同乎道,故能先知存亡之所在,乃后转圆而从其方,弃凶而趋吉。方,谓吉之所在也。〕

  圆者,所以合语;方者,所以错事。转化者,所以观计谋;接物者,所以观进退之意。

  〔圆者,通变不穷,故能合彼此之语;方者,分位斯定,故可以错有为之事。转化者,改祸为福,故可观计谋之得失;接物者,顺通人情,故可以观进退是非之事也。〕

  皆见其臭㑹,乃为要结,以接其说也。

  〔谓上四者,必见其臭㑹通之变,然后总其纲要以结之,则情伪之说可接引而尽矣。〕

  损兑法灵蓍:

  〔《老子》曰:“塞其兑。”河上公曰:“兑,目也。”《庄子》曰:“心有眼。”然则兑者,谓以心眼察理也。损者,谓减损他虑,专以心察也。兑能知得失,蓍能知休咎,故损兑法灵蓍也。〕

  损兑者,机危之决也。

  〔几危之兆,动理之微,非心眼莫能察见,故曰“损兑者,机危之决也”。〕

  事有适然,物有成败。机危之动,不可不察。

  〔适然者,有时而然也。物之成败,有时而然;机危之动,自微至著。若非情识远深,知机元览,则不能知于未兆,察于未形,使风涛潜骇,危机密发,然后河海之量,堙为穷流,一篑之积,迭成山岳,不谋其始,虽悔何追!故曰“不可不察”也。〕

 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,言察辞,合于事。

  〔夫圣人者,勤于求贤,密于任使,故端拱无为,以待有德之士。士之至也,必敷奏以言,故曰“言察辞”也。又明试以功,故曰“合于事”也。〕

  兑者,知之也。损者,行之也。

  〔用其心眼,故能知之;减损他虑,故能行之。〕

  损之说之,物有不可者,圣人不为之辞。

  〔言减损之说,及其所说之物,理有不可,圣人不生辞以论之也。〕

 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,故辞不烦而心不虚,志不乱而意不邪。

  〔智者聴舆人之讼,采蒭荛之言,虽复辩周万物,不自说也,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。既用众言,故辞当而不烦;还任众心,故心诚而不伪。心诚言当,志意岂复乱邪哉!○案:注“讼”,《道藏》本作“颂”,讼、颂古字通。〕

  当其难易,而后为之谋,因自然之道以为实。

  〔夫事而后谋生,改常而后计起,故必当其难易之际,然后为之计谋。失自然之道,则事废而功亏,故必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。〕

  圆者不行,方者不止,是谓大功。益之损之,皆为之辞。

  〔夫谋之妙者,必能转祸为福,因败成功,沮彼而成我也。彼用圆者,谋令不行;彼用方者,谋令不止。然则圆行方止,理之常也。吾谋既发,彼不得守其常,岂非大功哉!至于谋之损益,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。〕

  用分威散势之权,以见其兑威,其机危乃为之决。

  〔兑所以能分威散势者,心眼之由也。心眼既明,机危之威,可知之矣。既知之,然后能决之也。〕

  故善损兑者,譬若决水于千仭之堤,转圆石于万仭之溪,

  〔案:“而能”以下十二字,《道藏》本缺。〕

  而能行此者,形势不得不然也。

  〔言善损虑以专心眼者,见事审,得理明,意决而不疑,志雄而不滞。其犹决水转石,谁能当御哉!〕


梦远书城(my285.pro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