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史部五 杂史类 |
|
▼《国语》二十一卷 吴韦昭注。〔案:《三国志》作“韦曜”,盖晋避司马昭之名。〕《国语》作自何人,说者不一;然终以汉人所传左丘明作为有征。旧有郑众、贾达、虞翻、唐固诸注,并已散佚,其传于今者,惟昭此注为最古。 谨案:《国语》二十一篇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虽入春秋类,然无“春秋外传”之名。《律历志》引之,乃称《春秋外传》。然所记上包周穆王,下及鲁悼公,与春秋时代不相应,与经义了不相关,朱彝尊《经义考》收之,殊为未协。考《史通》六家,《国语》居一,实古左史之遗,今改隶杂史类焉。 ▼《国语补音》三卷 唐人旧本,宋宋庠补辑。本附庠所校《国语》后,后人苟求简易,散入句下,舛漏宏多。此本犹从宋椠录出。其例以唐人所音居前,庠所增者,题“补注”以别之。其释正文者,大书其字,夹注其音;其释注文者,则冠一“注”字。 ▼《战国策注》三十三卷 旧本题汉高诱注。今考其书,实宋姚宏因诱注残本而补之。其中二卷至四卷、六卷至十卷,为诱原注,余皆宏所补注也。今分题二家之名,以存其实。 谨案:《汉书·艺文志》,《战国策》与《史记》为一类;《隋志》《唐志》因之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始改入子部纵横家;《文献通考》因之。考班固称司马迁作《史记》,所据有《战国策》,则《战国策》当入史类,更无疑义。且“子”之为名,本以称人,因以称其所注。《战国策》为刘向所校编,其文不出一手,所谓“子”者,何子乎?晁氏所改,殊为未允,今仍归之史部焉。 ▼《鲍氏战国策注》十卷 宋鲍彪撰。于《战国策》篇第先后,皆以己意改移,实为窜乱古本之始。其注则疏通明显,较高注之简古,为近人易入云。 ▼《战国策校注》十卷 元吴师道撰。取姚宏《战国策注》,与鲍彪注参校,而杂引诸书以证之。其篇第注文,一仍鲍氏之旧,惟增所遗者,谓之补;纠所失者,谓之正。各以“补曰”“正曰”别之。复取原本三十三篇四百八十六首之目,冠于卷端,以存刘向之旧。条理详密,实远出鲍氏本上。 ▼《贞观政要》十卷 唐吴兢撰。乃兢于《太宗实录》之外,采与群臣问答之词,分四十门编之,以昭法戒。其注为元戈直所作,又摭唐柳芳以下二十二家之论附之,名曰“集论”。 ▼《渚宫旧事》五卷,补遗一卷 唐余知古撰。是书搜录楚事,上起鬻熊,下讫唐代。题曰“渚宫”者,《左传》孔颖达疏“渚宫在郢都之南”是也。原本十卷,此本仅存五卷,至晋而止。今摭诸书所引宋、齐后事,别为一卷补之。其余则不可考矣。 ▼《东观奏记》三卷 唐裴庭裕撰。一作“廷裕”,盖传写异文。所记皆宣宗一朝之事。自序谓“中原大乱,日历、起居注不存一字,谨采耳目闻睹,撰成三卷,奏记于监国史晋公,藏之于阁,以便讨论”。其称“晋公”者,盖杜让能;其称“奏记”者,汉以来僚属所上谓之记也。 ▼《五代史阙文》一卷 宋王禹偁撰。摭拾五代轶事,以补史阙,凡十七条。王士祯《香祖笔记》称其辨证精严,足正史官之谬。 ▼《五代史补》五卷 宋陶岳撰。大致与王禹偁书同意,而稍近小说家言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称所记一百七事,此本少三事,殆传写佚之矣。 ▼《北狩见闻录》一卷 宋曹勋撰。勋以靖康二年二月,从徽宗入金营;以建炎二年七月,归至南京。述所见闻为此书,奏进。虽与诸书所记相出入,而身所阅历,节目为详。其徽宗轶事四条,亦足证《北狩日记》之妄也。 ▼《松漠纪闻》一卷,续一卷 宋洪皓撰。皆记金国事迹,盖使金居冷山时所作。冷山在上京会宁府,为唐松漠都督府境,故以名书。 ▼《燕翼贻谋录》五卷 宋王栐撰。栐以南渡之后,务为一切苟且之计,祖宗良法,多废格不行,乃辑成宪之可为世守者,上起建隆、下讫嘉祐,凡一百二十六条,各详其兴革得失之由,以为法戒。 ▼《太平治迹统类前集》三十卷 宋彭百川撰。采北宋旧事,分门纪载。于朝廷大政,及名臣始末,叙述颇详,多可与史传相参。惟传写断烂,多讹不可读。 ▼《咸淳遗事》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多详于典礼制敕,而略于时政。疑宋之遗民,掇拾诸司案牍为之也。 ▼《大金吊伐录》四卷 不著撰人名氏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所记皆金太祖,太宗克宋之事。称天辅六年以前旧牍不存,仅略载起事梗概;天辅七年以后至康王南渡,则国书、誓诰、册表、文状、指挥、牒檄之类,皆排比年月,丝牵绳贯,亦采故府案牍所为也。 ▼《汝南遗事》四卷 元王鹗撰。原本久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。记哀宗蔡州受围始末。起天兴二年六月,讫三年正月。按日编载,有纲有目,皆鹗扈从所目睹也。 ▼《钱塘遗事》十卷 元刘一清撰。其书虽以“钱塘”为名,实述南宋一代轶事。高、孝、光、宁四朝,所载颇略;理宗以后,叙录最详。大抵采掇宋人说部,削其书名而不改其书中称谓,故多类于不去葛龚。然颇资考证,不以体例未善废之也。 ▼《平宋录》三卷 元刘敏中撰。旧题平庆安者,误也。记至元十三年巴颜〔案:巴颜原作伯颜,今改正。〕下临安,及宋幼主北迁之事。所载《封瀛国公诏》《巴颜贺表》,及追赠河南路统军郑江事,皆《元史》所遗。 ▼《弇山堂别集》一百卷 明王世贞撰。所载皆明代典故。凡《盛事述》五卷,《异典述》十卷,《奇事述》四卷,《史乘考误》十一卷。表三十四卷,分目六十有七。考三十六卷,分目十有六。 ▼《革除逸史》二卷 明朱睦㮮撰。亦曰《逊国记》,述建文帝始末。于行遁为僧之说,弃置不载,但以宫中火起帝逊位为传疑之词,颇为矜慎。 ▼《蒙古源流》八卷 蒙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。乾隆四十二年,奉敕译进。大旨以佛教为纲,而蒙古之世系始末、兴衰治乱,即并见于其间。与《永乐大典》所载《元朝秘史》,约略相同,而原始要终,叙述尤为详备。 右杂史类。二十二部,二百七十三卷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