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总集 >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| 上页 下页 |
史部六 诏令奏议类 |
|
▼《太祖高皇帝圣训》四卷 康熙二十五年,圣祖仁皇帝敕修。凡九十二章,别为二十六目。乾隆四年,皇上御制序文,宣付剞劂,昭示万方。仰见开国鸿谟,贻留奕祀;如巾机之诵轩铭,简策之尊《尧典》焉。 ▼《太宗文皇帝圣训》六卷 顺治中,世祖章皇帝敕修。康熙二十六年,始编次成帙。凡一百一十一章,别为二十三目。乾隆四年,皇上御制序文,刊刻颁行。文谟武烈,启佑无疆;丕显丕承,焕乎日月之继高衢矣。 ▼《世祖章皇帝圣训》六卷 康熙二十六年,圣祖仁皇帝敕修。凡一百一十三章,别为三十二目。乾隆四年,皇上御制序文,刊刻颁行。纶綍式昭,球图永宝。所由大一统之规,基万年之祚者,具备斯编。 ▼《圣祖仁皇帝圣训》六十卷 雍正九年,世宗宪皇帝敕修。凡一千九百余章,别为三十二目。乾隆六年,皇上御制序文,刊刻颁行。景祚绵长,故卷帙繁富。六十一年之内,尧咨舜儆,跽诵如闻。知贻谋绳武钦承者,有自来也。 ▼《世宗宪皇帝圣训》三十六卷 乾隆五年,敕修。凡九百十六章,别为三十类。御制序文,刊刻颁行。宫庭谟诰,多出亲闻。是以综述旧文,励精图治之圣心,炳如三光之烛。 ▼《上谕内阁》一百五十九卷 自雍正元年至七年,为廷臣奏请宣布,庄亲王允禄等校刻。自雍正八年至十三年,为皇上即阼以后续录成帙,和亲王弘昼等奉敕校刻,与前编合为一书。原本不题卷目,惟每月别为起讫。今恭依旧次,编为一百五十九卷。 ▼《朱批谕旨》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,奉敕校刊。乾隆三年告成。所载臣工奏折,凡二百二十三人。皆恭录批答,俾共知所陈之得失。非惟明烛无疆,物来毕照,为自古圣王之所无;即累牍连编,悉经丹毫甲乙。唐虞三代以来,亦未闻如是之勤政也。 ▼《上谕八旗》十三卷,《上谕旗务议复》十二卷,《谕行旗务奏议》十三卷 雍正九年,庄亲王允禄奉敕编。凡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后所奉谕旨,涉于八旗者曰“上谕八旗”。凡谕旨列前而大臣所议列后者,曰“上谕旗务议复”。凡奏札列前谕旨列后者,曰“谕行旗务奏议”。三编共合为一书,兼用清、汉文刊行。 谨案:列圣御制及官撰诸书,并恪遵圣谕,冠于国朝著作之首。惟诏令奏议一门,例以专集居前,总集居后,而所录汉、唐诏令,皆总集之属,不应在专集之前,是以恭录圣训圣谕,弁冕此门,前代诏令列后焉。 ▼《唐大诏令》一百三十卷 宋宋敏求编。盖因其父绶手辑之本,重加绪正,分为三十类。世无刊本,传写多所佚脱,今缺卷十四至二十四、卷八十七至九十八,凡二十三卷,无从校补。然唐一代制诰鸿篇,亦略备于此矣。 ▼《两汉诏令》二十三卷 《西汉诏令》十二卷,宋林虑编;《东汉诏令》十一卷,宋楼昉编。其合为一书,而冠以洪咨夔《两汉诏令揽要序》,则不知出于谁手。大抵书肆所为也。所录不出班、范两书,然排比鳞次,使政治之得失,文章之升降,皆可互勘而知,则较散见纪传,为有端绪焉。 右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。十部,八百二十二卷。 ▼《政府奏议》二卷 宋范仲淹撰。仲淹自庆历三年,拜参知政事,五年罢为陕西四路宣抚使,在政府者三年,其子纯仁辑其奏议为此编。凡八十五篇,分四类:曰治体、曰边事、曰荐举、曰杂奏。 ▼《包孝肃奏议》十卷 宋包拯撰。其门人张田编。分三十门。汪应辰序称其次序多不可晓,今核之信然。应辰尝为之笺注,今则佚矣。 ▼《尽言集》十三卷 宋刘安世撰。是编出自朱睦㮮家,证以《永乐大典》所载,一一相符,知犹旧本。安世危言正论,风节足以励百世。朱子作《名臣言行录》,于王安石、吕惠卿皆有所节取,独安世以尝劾程子,斥之不得登一字,然此集自在天地间也。 ▼《谠论集》五卷 宋陈次升撰。原本二百七篇,久已散佚,今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八十六篇,《名臣奏议》录出三十篇,尚存崖略。次升孤直无党,于章惇、蔡京、蔡卞、曾布,弹劾甚力;于曾肇、王觌、黄庭坚、贾易、李昭玘、吕希哲、范纯礼、苏轼,亦弹劾不少假借。《宋史》以纠及肇等为非,仍门户之见而已。 ▼《左史谏草》一卷 宋吕午撰。仅存奏疏六篇,皆嘉熙六年所上。附其子沆奏疏一篇,又家传诗文之类共为一卷。盖其后人摭拾残剩而成,然颇可考见宋末时事。其论宰相台谏之弊,尤为剀切。 ▼《商文毅疏稿略》一卷 明商辂撰,其子良年编。盖散佚之余,故名曰“略”。凡三十三篇。《明史》本传所载诸疏咸在,劾汪直一疏较史为详。其言边务二事一疏,史佚不载,其一论养军莫善于屯田,其一论守京城不如守关,守关不如守边,尤硕画也。 ▼《王端毅奏议》十五卷 明王恕撰。恕历仕四十五载,凡上三千余疏。此集其汰而存之者也。大抵质实明畅,于时弊多所指陈。沈德符《顾曲杂言》载:恕以疏末刻“不报”字,丘浚嗾御医刘文泰攻之,去位。浚固忮人,恕亦殊失避人焚草之义。今本皆无此二字,殆重刻削之矣。 ▼《马端肃奏议》十二卷 明马文升撰。其孙天佑编。凡五十五篇。史传所载谠论,其全文皆在集中。大抵皆有关国计,不似明末台谏,徒事嚣争。惟文升成化中巡抚辽东,总督漕运,当时必有敷陈,此集不登一字,为不可解也。 ▼《关中奏议》十卷 明杨一清撰。一清凡五莅陕西,是编以一官为一集,故总以关中为名。凡部议复疏,及所奉谕旨,一一详载。视诸家奏议,为例稍殊。而于时事本末,颇为详尽。 ▼《杨文忠三录》七卷 明杨廷和撰。凡《题奏前录》一卷,《题奏后录》一卷,《视草余录》一卷,《辞谢录》四卷,实共四种。题曰“三录”者,以前三种皆关朝政;辞谢录,则辞职谢恩诸疏,仅一身之私事,特附载之而已。 ▼《胡端敏奏议》十卷 明胡世宁撰。世宁风节震一世。及议大礼乃与张璁、桂尊持论相同。然自议礼以外,无一事不与璁、萼忤;盖所见偶符,非曲意阿附也。《明史》称世“宁呐不出口,及具疏则援据古今,洞中窾会”。今观是集,不诬也。 ▼《何文简疏议》十卷 明何孟春撰。汝阳赵贤编。以历官先后为序。孟春虽从李东阳游,而诗文拙朴不能得其师传;至奏议诸篇,敷陈剀切,风骨凛然,非东阳所敢望也。 ▼《垂光集》二卷 明周玺撰。上卷载疏十三篇,上于孝宗时者七,上于武宗时者六。其劾刘瑾二疏,尤直气坌涌。后附被祸时家书一通,亦忠义凛然。下卷则附录祭文、碑记之类也。 ▼《孙毅庵奏议》二卷 明孙懋撰。懋于武宗时,弹劾权幸无所避。其不及于祸,盖有天幸。集中诸疏,《明史》本传仅载其大略,今备录之以彰遗直。惟疏中所劾诸人,刻本多劖毁其姓名,殆其子孙避怨之计。今无从一一考补,亦姑仍之焉。 ▼《玉坡奏议》五卷 明张原撰。原两任给事中,中更迁谪而志不少挫。于权珰国戚,动相折抑,可谓不负其官。《明史》偶失立传,今录其奏议,以表章其风采焉。 ▼《南宫奏稿》五卷 明夏言撰。言相业无可称,然颇究心于故事。此集乃其官礼部尚书时所陈,不免牵合古义,附会时局。然明代典章,至嘉靖而大变,史志但载其事,不能详其所以然。录此一编,使当时改革之由,一一可考,亦议礼者得失之林,非谓所论咸当也。 ▼《讷溪奏疏》一卷 明周怡撰。怡疏击严嵩,与杨爵、刘魁同时受祸。迨踬而复起,又触忤宦寺,坎壈以终。其弟恪编录遗文,得官吏科时十一疏,官太常少卿时二疏。虽卷帙无多,生气今犹凛凛也。 ▼《谭襄敏奏议》十卷 明谭纶撰。凡分三集,曰闽稿、曰蜀稿、曰蓟辽稿。大抵论兵之作。盖纶生平仕宦,多在岩疆,更历戎行,垂三十年也。 ▼《潘司空奏疏》六卷 明潘季驯撰。季驯虽以治河著,而历官所至,亦皆有经略。此本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卷,督抚江西奏议四卷,兵部奏疏一卷。皆其子大复从掖垣所贮,掇拾而成也。 ▼《两河经略》四卷 明潘季驯撰。皆万历初,河决高家堰时,相度南北河形势奏疏。首冠以图,末附与工部尚书李幼滋书一通。其大旨在“以堤束水,以水刷沙”之两语。后率以此奏功。 ▼《两垣奏议》一卷 明逯中立撰。皆其为给事中时所上。以历吏、兵二科,故曰“两垣”。凡六篇。《明史》本传采其三篇,盖一以公论用舍忤旨,一以论修史用人忤辅臣,一以论会推谪官也。其请罢织造、论倭事、请停例金三疏,则本传不载,仅见于此集。 ▼《周忠愍奏疏》二卷 明周起元撰。是书名为五卷,实则仅第二卷为《西台奏疏》十一篇,第三卷为《抚吴奏疏》十九篇其第一卷为《起元传》,第四卷为《兰言录》,第五卷为《崇祀录》,皆附录耳。然起元人自不朽,正不假诸人题咏以传也。 ▼《张襄壮奏疏》六卷 国朝张勇撰。其子云翼编。始于顺治六年谢实授甘肃总兵官疏,终于康熙二十三年甘州军中遗疏,凡一百二十篇。勇之战功,大概于斯可考。 ▼《靳文襄奏疏》八卷 国朝靳辅撰。是编皆其前后治河奏疏,大旨在开引河以杀其势,引淮水以刷其沙,筑六坝以时其宣泄。其持论谓:筑堤岸、疏下流、塞决口,有先后而无缓急云。 ▼《华野疏稿》五卷 国朝郭琇撰。琇初为御史,以劾罢大学士明珠、余国柱,受圣祖仁皇帝特达之知。后为湖广总督,以红苗剽掠事罢官。盖长于敢言,而短于应变。录其奏疏,见琇自始至终,功罪皆由自取。并恭录修国史列传时钦奉谕旨,以昭示万世焉。 谨案:以上所录,皆以奏议自为一编者。其或编入本集者,则卷目虽多,亦仍以本集著录,不入此门。 ▼《诸臣奏议》一百五十卷 宋赵汝愚编。以北宋及南宋初奏议,统为十二门,析子目一百一十四。每篇之末,各附注所居之官,与奏进之年月。汝愚奏札及序,皆称“名臣奏议”,而此本题曰“诸臣奏议”,或以中有丁谓、秦桧诸人,后改其名欤。 ▼《历代名臣奏议》三百五十卷 明永乐十四年,黄淮、杨士奇等奉敕编。所录自商、周迄于宋、元,分六十四门。名目过繁,转至于琐杂失当。然搜罗既富,历代典制之沿革,政事之得失,贤奸之消长,可一一披简而知,固未可以冗杂废也。 ▼《名臣经济录》五十三卷 明黄训编。辑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经济之文,中阙建文一朝,以革除故也。凡分十门:开国、保治二门,以时代为序;吏、礼、兵、工四部,以所属分四子目;户部以事例分十三子目:刑部以事例分四子目;内阁总括百司,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篇帙太寡,皆无子目。 谨案:此书兼采杂文,然奏议居十之八九,故入之奏议,使从其类。 ▼《钦定明臣奏议》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。以皇子司选录,而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校。每成一卷,即恭呈御览。盖时代既近,殷鉴尤明,将以追溯兴亡,永垂法戒。故特重其事也。禀承训示,辨别瑕瑜;一代得失之林,即千古是非之准矣。 右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。二十九部,七百二十六卷。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