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陶弘景 > 鬼谷子注 | 上页 下页 |
抵巇第四 |
|
〔抵,击实也。巇,衅隙也。墙崩因隙,器坏因衅。方其衅隙而击实之,则墙器不败。若不可救,因而除之,更有所营置。人事亦犹是也。○案:“巇”,《太平御览》引作“㩬”。刘逵注左思赋云:“《鬼谷先生书》有《抵戏篇》。”又作“戏”。《汉书·杜业传》赞:“业因势而抵陒。”服虔曰:“抵音纸。陒音羲。《苏秦书》有此法。”颜师古注:“抵,击也。陒,毁也。陒音诡。一说陒读与戏同,音许宜反。亦险也。言击其危险之处。《鬼谷》有《抵戏篇》也。”〕 物有自然, 〔案:《文选》注引乐氏注曰:“自然,继本名也。”〕 事有合离。 〔此言合离者,乃自然之理。〕 有近而不可见,有远而可知。近而不可见者,不察其辞也;远而可知者,反往以验来也。 〔察辞观行,则近情可见;反往验来,则远事可知。〕 巇者,罅也。罅者,涧也。涧者,成大隙也。 〔隙大则崩毁将至,故宜有以抵之也。〕 巇始有眹,可抵而塞,可抵而却,可抵而息,可抵而匿,可抵而得,此谓抵巇之理也。 〔眹者,隙之将兆,谓其微也。自中成隙者,可抵而塞。自外来者,可抵而却。自下生者,可抵而息。其萌微者,可抵而匿。都不可捄者,可抵而得。深知此五者,然后尽抵巇之理也。〕 事之危也,圣人知之,独保其身;因化说事, 〔案:《太平御览》引“身”作“用”,《道藏》本亦作“用。”〕 通达计谋,以识细微。 〔形而上者谓之圣人,故危兆纔形,朗然先觉,既明且哲,故独保其身也。因化说事,随机逞术,通达计谋,以经纬识细微而预防之也。〕 经起秋毫之末,挥之于太山之本。 〔汉高奋布衣以登皇极,殷汤由百里而取万邦。经,始也。挥,发也。〕 其施外兆萌牙櫱之谋,皆由抵巇。抵巇之隙,为道术用。 〔言乱政施,外兆萌芽櫱之时,智谋因此而起。盖由善抵巇之理,故能不失其机。然则巇隙既发,乃可行道术,故曰“抵巇为道术用”也。〕 天下纷错,上无明主,公侯无道德,则小人谗贼,贤人不用,圣人窜匿,贪利诈伪者作,君臣相惑,土崩瓦解而相伐射,父子离散,乖乱反目,是谓萌牙巇罅。 〔此谓乱政萌牙,为国之巇罅。伐射,谓相攻伐而激射也。〕 圣人见萌牙巇罅,则抵之以法。世可以治,则抵而塞之;不可治,则抵而得之;或抵如此,或抵如彼;或抵反之,或抵覆之。 〔如此,谓抵而塞之。如彼,谓抵而得之。反之,谓助之为理。覆之,谓自取其国。〕 五帝之政,抵而塞之;三王之事,抵而得之; 〔五帝之政,世犹可理,故曰抵而塞之,是以有禅让之事。三王之事,世不可理,故抵而得之,是以有征伐之事。〕 诸侯相抵,不可胜数。当此之时,能抵为右。 〔谓五伯时。右,由上也。〕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,必有巇隙,不可不察也。 〔合离,谓否泰。言天地之道,正观尚有否泰,为之巇隙,而况于人乎?故曰“不可不察”也。〕 察之以捭阖,能用此道,圣人也。 〔捭阖,亦否泰也。体大道以经人事者,圣人也。〕 圣人者,天地之使也。 〔后天而奉天时,故曰“天地之使”也。〕 世无可抵,则深隐而待时;时有可抵,则为之谋;可以上合,可以检下。 〔上合,谓抵而塞之,助时为治。检下,谓抵而得之,使来归己也。〕 能因能循,为天地守神。 〔言能因循此道,则大寳之位可居,故能为天地守其神化也。○案:注“神化”,鲍本作“神祀”。〕 鬼谷子卷上〔嘉庆十年乙丑冬十月,甘泉吴涟写,江都秦伯敦父校刊,计十二叶。〕 |
梦远书城(my285.pro) |
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|